评国共大较量(3)
2018-01-08 02:01
导读:很明显,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同是秘密帮会,而前者是会党,后者是教门。教门以信仰(迷信)为凝聚力,这是它不同于会党的最关键所在。共产党以共
很明显,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同是秘密帮会,而前者是会党,后者是教门。教门以信仰(迷信)为凝聚力,这是它不同于会党的最关键所在。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从一开始便接受共产国际(教廷)的领导和经济支持,这又使得它有别于一般的民间教门,组织上更为严密。
现存最早(红军)的中共入党誓词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与兴中会的入会誓词相比,共产党的誓词更强调纪律性和秘密性,而且要以「牺牲个人」为代价。誓词对党员不仅仅是严格的约束,还有进一步的要求,即无条件的奉献。国共两党的成立,尤其两党经过艰难和复杂的发展道路,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当然不是简单的民间帮会形式可以概括的。
「联共」与「容共」的区别
共产党成立前后,孙中山与苏俄共党及政府取得联系,多次会见维经斯基、马林及苏俄政府全权代表C.A.达林;又与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密商,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著手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的政策。一九二四年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代表总数为一九八人,其中有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李维汉、夏曦、于树德等。大会选出二十四名中央执行委员,中共党员占了三人;选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十七人,中共党员占七人。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中共党员以私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共产国际的意思。起初,遭到包括总书记陈独秀在内的许多党员的激烈反对,终于抗不过「上级机关」的命令,只好服从。于今中共评判这一段,仍认为陈独秀犯了左倾错误;不得已加入国民党以后,他多次表现的妥协又被指为犯了右倾错误。真是左右为难。其实陈独秀反对加入国民党并没有错;既入国民党,尽量与之妥协也没有错。如果不能做到尽量妥协,当初一定要加入干什么?陈独秀左也错右也错,无非是共产国际总是有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大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造成党内有党的中外奇观。中共方面称孙中山采行「联俄联共」政策,国民党方面则称之为「联俄容共」。想当初,是「联」也用过「容」也用过的,而一字之差,精微大义。「联」是联手,两党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容」是包容,我中有你,你中却没有我。事实上,「容」比「联」要确切。国民党几经沧桑,人多势众,上也有相当稳固的地位,所谓「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不过是第一次堂而皇之公开亮相罢了。与中共「一大」的鬼祟、偷摸和寒酸,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家大店大,又有过「兼并」其他会党的成功经验,因而把「容共」也只当做小小的一次兼并。殊不知这一次却非同小可。
共产党寄身在国民党之中,并没有被吃掉,而是趁势壮大,短短几年,至数万人之众。国共之间愈演愈烈的的矛盾斗争,及日后共产党差点被赶尽杀绝、国民党几遭灭顶之灾,都是由共产国际一手导演的这场「入党」戏开锣的。不能说共产国际早料到有这样的结果,它连自己的结果都未能预料。作为统一指挥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教廷,实际上是苏俄手中的傀儡,它给中国的国共两党从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好主意,都是些要多糟糕有多糟糕的馊点子。这一点,斯大林后来也不得不当著毛泽东的面承认了。
如果国共合作的方式,真是「联」而不是「容」,彼此为友党而非党中之党,发生日后那样激烈的摩擦和残酷的斗争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俄国共产党的前身是俄国工党,该党在正式成立之初就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共产国际是否教条地照搬俄共的经验,有意要在中国国民党内人为地造成一个「布尔什维克」,恐怕是永远找不到答案了。事实上,国民党内的这些「布尔什维克」只能是「孟什维克」。一旦其继续存在使「纯粹的」国民党人感到如芒在背,它也就难逃血光之灾了。这也是跟俄共学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孟什维克企图组成一个合法的反对党,结果惨遭镇压,许多孟什维克分子被迫逃亡国外。一九二七年,手握重兵的蒋介石「四一二事变」,继而在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完全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