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

2018-01-08 01:3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前言在我国的中外比较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
前言



在我国的中外比较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注:中国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最有。《日本论》辨析日本民族的特性,比较中日文化与社会的异同,从理念、宗教意识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探究日本比中国进步的原因。《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和比较近代以来中日在接受外来文化上的差异,由此考察两国在面对近代大变局时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研究已不再是具体事项的简单罗列和对比,而是在探索表象后面的深层次问题。他们采用的比较和分析视角,对于后来的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广泛展开,日本近代史研究也开始起步,但在很长时间内,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并未进入学界绝大多数人的视野,因而直到“文革”结束,仅有一篇相关论文(注:黄逸峰、姜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上的比较》,《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近代化(或称早期化)研究成为学科创新的重要方向,与之密切相关的近代中日比较更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国外著名学者关于近代中日比较的论著,也通过学术交流和译介而广为国内学者所了解。在这样的氛围与条件下,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得以全面展开。据笔者统计,到2000年为止,发表的专题论文约有150多篇,学术专著有8部。从总体情况看,比较的时间范围一般集中于19世纪下半叶,相当广泛,涉及两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社会、思想、文化、、重要人物等诸多方面。笔者不揣谫陋,选择有代表性的著述,对上述各个方面的研究概况加以。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政治



中日两国的近代都是充满激烈政治斗争并发生政治大变革的,但两国的政治领域因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色,并深刻影响了各自的近代化历程。因而,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中,政治问题占有较大的比重。 

关于近代前的政治制度。这是重视历史连续性的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对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注: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有学者分析了近代以前两国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差异。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在幕末,则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和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注: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比较》,东京,六兴出版株式会社1988年版,第48-50页。)有学者对中日有无政治权力制衡关系以及是否促发竞争方面做了探索。在日本幕藩体制内部,存在着多种制衡的机制,且促发竞争,各藩因竞争而重视教育,任用人才,兴办实业,采用新式武器,到幕末进而争相吸收西方文化,提高了人的素质,当外部危机到来时,就能很快出现转机。但前近代中国的专制集权几乎没有现实的异向的制衡力量,结果只能造就对立的两极,内部缺少竞争,也就没有足够的体制上、人才上、心理上的准备,虽然在近代危机一再出现,却难以造成巨大的转机。(注:罗福惠:《国情、民性及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124页。) 
上一篇: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