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12)

2018-01-08 01:33
导读:有学者从哲学、社会历史观、政治思想、道德学说等方面,对明治、戊戌启蒙思想加以比较,得出如下看法:两者的哲学思想都包含唯物与唯心因素的对立


有学者从哲学、社会历史观、政治思想、道德学说等方面,对明治、戊戌启蒙思想加以比较,得出如下看法:两者的哲学思想都包含唯物与唯心因素的对立和分歧,但前者的实效意味较重而后者的思辨色彩较浓,前者的西方近代哲学痕迹较深而后者的传统哲学色彩较浓,前者的总体倾向是唯物主义,而后者除严复外总体倾向于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两者同样具有形而上学倾向,本质上都是唯心史观,但由于各自所面临的现实不同,前者着重提倡文明发展,后者强调变化发展。在政治思想上,两者都持有自由平等民主的主张,但因各自的历史条件与任务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协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稳健但趋向保守,而后者重在批判封建专制君权,伸张民主权利。在道德学说方面,前者的主旨在于建构新的资产阶级道德标准,后者重在砸碎封建主义道德枷锁。(注:崔新京:《初论中日近代启蒙思想》,《日本研究》1995年第4期。)有学者对比了中日近代启蒙思想中的“人”范畴,认为前者的内涵是博爱、平等、自由,后者的内涵是文明、独立、幸福;前者来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后者来源于西方的实证主义;前者是伦理型人学,后者是实证型人学;前者无助于中国近代化,而后者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注:李苏平:《中日近代新学“人”范畴比较》,《日本研究》1991年第4期。) 

关于文学的近代转轨。有论者指出,日本文学完成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轨,是在1870至1890年间,表现为摒弃以文学作为劝善惩恶工具的观念,而代之以反映人情、世态风俗的写实主义和直抒胸臆、展现个性的浪漫主义,实现了文学作品的“言文一致”,西方近代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大量输入。中国文学的近代转轨迟于日本30年左右,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才全面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来文化的刺激对中日文学的近代转轨起了决定性作用。导致中国的转轨大大滞后于日本的原因在于:明治政府和晚清政府的政治结构、立国政策不同;中国近代没有发生日本那样的自由民权运动,五四以前也没有真正的启蒙运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大大落后于日本,因而未能造就像日本那样大的新文学读者群,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也比日本缓慢。(注:徐静波:《近现代中日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相异性》,《日本学刊》1995年第4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关于近代教育的发展。中日的近代教育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前后,但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差悬殊,这对两国近代化的迟与速影响至深。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基础条件看,两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有科举制和等级身份制之分,前者难以打破,而后者可以通过社会政治变革迅速消除。日本的国民教育在德川时代已在酝酿,而中国即使在国门被打开后的20年中,实用性教育仍未启动。中国没有经历过类似日本“兰学”和“洋学”的启蒙,也缺乏日本西南雄藩那种改革力量,加之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使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也使教育近代化的难度比日本大得多。从近代教育推进的过程看,中国新式学校的建立、留学生的派遣、近代学制的推行都晚于日本,且在1905年以前一直不能排除科举制的严重阻碍。在指导思想上,日本着眼于适应近代化需要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故尤重普及义务教育,兼顾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做到有序发展,而洋务派从办洋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独重英才教育,故在19世纪后半期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的意识,不能使新式教育自成体系。就两国新式教育与传统的联系而言,虽然都重视传统道德灌输,但中国为此所用时间至少比日本多一倍。在教育行政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产生了文部省这样的教育领导机构,而中国的中央教育领导机构则迟至1905年以后才设立。(注:参见陈月清《洋务运动时期与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之比较》,《文史哲》1983年第3期;陈静《近代中日教育得失论》,《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商丽洁、田正平《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有学者对19世纪后半期的中日留学教育作了比较。论外派留学生人数,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是中国的4倍多。论留学科目,中国在甲午战争前仅限于军事船政,而日本1862年首次派出的留学生中就有人学习西方政治、经济、等,明治时期更是社会科学和科学一应俱全。论留学人员的选拔,洋务派的资格规定仍未摆脱身份主义,明治政府则迅速实现了从身份主义向能力主义的过渡。论留学生在外学习的效果,因与本国新式教育衔接情况不同,中国留学生出国时文化程度较低,故见效慢,而日本留学生的层次很高,见效快。论留学管理,日本比中国开放。论对留学人员的使用,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归国留学生,没有人像日本归国留学生那样担任决定国家方针政策的要职。(注:参见张明洋《中日近代留学教育比较》,《日本研究》1992年第3期;《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第562页;辛欣《甲午战前中日留学教育之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上一篇: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