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7)
2018-01-08 01:33
导读:四、对外关系 中日都以西方国家强行叩关作为近代的开端,对外关系在两国近代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两国打开国门的过程。有论者认为,在
四、对外关系
中日都以西方国家强行叩关作为近代的开端,对外关系在两国近代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两国打开国门的过程。有论者认为,在打开国门的上,日本较有利,因为它在时间上晚于中国鸦片战争10余年,这期间吸取了清政府失败的教训,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且日本开国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和割地赔款的厄运。比较两国对于西方冲击的态度,可知中国最高统治者及大官僚大贵族虚骄贪鄙、苟且偷安,而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头脑较为敏锐和清醒,主动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走向明治维新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来看,中国开国加剧了本已十分尖锐的矛盾,促使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政府借师助剿,更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而日本在开国过程中,民众暴动多为小规模骚动,日本封建统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付西方冲击上,维新志士则利用民众对幕府统治与外国侵略的不满,把斗争引向倒幕维新的轨道。(注: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4页。)另有论者指出,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注:田毅鹏:《近代中日“开国”的历史比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关于太平天国和倒幕运动对待西方势力的态度。有论者指出,日本下级武士改革派从“尊王攘夷”、盲目排外逐渐转变为倒幕开国、争取列强的支持,最后赢得了倒幕运动的胜利。太平天国对西方势力则从热情友好相待(也不无盲目自大)逐渐到被迫武装对抗,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两者与西方国家关系的逆向变化,从主观方面看,是由于太平天国对于世界形势、本国所处的内外形势的了解与认识,远不及日本下级武士改革派,失去了利用西方列强与清政府之间矛盾的有利时机,而日本下级武士改革派能够认清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争取了英、美等西方列强的支持或中立。从客观方面看,是由于西方列强对于太平天国和日本倒幕势力采取了不同的方针。(注:严zhì邠钰:《日本下级武士改革派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关系之比较》,《史林》1995年第3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关于外交方针和外交体制的转变。有论者指出,洋务派与明治政府的对外心态不同,前者既希望自强御侮,又因受到西方列强支持和扶植而对之怀有感激之情,这决定了他们很难制定一个真正反对外国侵略、争取实现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民族独立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后者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族自尊自主的心态。在对外方针上,洋务派尽管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但却以坚守条约来维持与西方列强的和好关系,从未发起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运动,而明治政府则一方面持之以恒地争取修改、废除不平等条约,一方面向邻国侵略扩张。(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269-299页。)在转变传统外交体制方面,日本积极主动而清朝消极被动。虽然中国国门打开早于日本10多年,但在外交礼仪上采取国际惯例、设立专门化外交机构、主动出使外国等方面,却都是日本大大领先于中国。(注:参见《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化研究》第七章,第679-692页;田鹏毅《近代中日两国出使西洋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3年第4期。)
关于中日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者普遍认为,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较日本更险恶和严峻。有学者指出,中日在近代之初,同样遭受过西方的侵略,都被强加不平等条约,封建都受到严重影响和打击,但中日的国际环境还是不同的。中国是英美在远东侵略的主要对象,而日本则是英美在与俄国争夺和侵略中国过程中有必要加以利用的对象,故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始终受到英美的扶持。(注:前揭黄逸峰、姜铎文。)有人对此作了补充:与中国的情况相比,日本遭受的西方侵略战争只是局部性的,也没有付出像中国那样的割地、巨额赔款的代价;西方人在日本没有取得像在中国那样的内地自由游历、自由传教、鸦片贸易合法化、管理海关、招募劳工出国等项权利;中国为日本起到了挡箭牌的作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给予列强以教训,使之面临日本倒幕维新形势时不得不采取慎重的态度。(注:《日中近代化比较》,第75-76、83-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