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11)

2018-01-08 01:33
导读:有学者对西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传播状况作了考察。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学在日本的传播要比在中国及时有效得多。日本引进和仿制西方近代化武器装备


有学者对西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传播状况作了考察。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学在日本的传播要比在中国及时有效得多。日本引进和仿制西方近代化武器装备的活动从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后便开始了,而中国相似规模的活动一直到太平天国对清廷构成致命威胁时才被迫开始。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广泛共鸣,在中国却难以发挥同样的影响力。西学在日本更为及时而有效的传播,对日本的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注:王少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西学在中日传播的比较》,《学术月刊》1990年第5期。) 

洋务派与明治维新派对待本国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主导思想,是许多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相关著述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分别以“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两者的标识,考察各自形成的背景、具体内容、内在逻辑与实际运用。有论者指出,两种思想都包括“中”和“西”、“体”和“用”这两对范畴。开始时都以本国的传统思想为“本”、“体”,以西方近代文明为“辅”、“用”,只是“中体西用”更强调中体即纲常名教,更强调政治体制不可交易、不可动摇,把中体和西用割裂开来,而“和魂洋才”并没有强调传统不可变易,而是强调东西方思想的融合,具有兼收并蓄的意味。在两种思想的运用上,中国是被迫引进西方文化,日本则是主动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洋务运动只局限于引进西方器物层面,明治维新则能兼取西方文化各个层面之长。(注:江秀平:《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指导思想之比较》,《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两者的内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学习西方的内容从物质文化和逐步延伸到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本国的“体”与“魂”中逐步纳入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制度。(注:苏中立:《“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2期。)另有学者则强调两者旨趣全然不同,因为它们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的内在逻辑也不一样——“魂”与“才”之间是可以自由转化的,但“中体”与“西用”之间却没有调和余地。(注:李廷举:《“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的比较》,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页。)两种思想的倡导者和他们的出发点迥然有别,“中体西用”的倡导者大都是洋务官僚及其代理人,他们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和魂洋才”的倡导者则主要是主张改革的进步思想家和维新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的是制度创新、体制转轨。(注:严清华:《中日近代化之初的两种对外开放观》,《经济评论》(武汉)1995年第2期。)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没有本质差别。“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和魂洋才”在日本取得成功,而“中体西用”在中国却遭到失败,主要应从国家政权、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找原因。(注:《现代化新论》,第284页;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关于近代启蒙思想。研究者主要围绕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思想展开研讨。有人认为,在尝试进行政权变革的过程中,戊戌维新所包含和宣传的思想内容比明治维新广泛、进步得多。日本维新派“东洋道德,西洋”的指导思想,与中国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如出一辙,而戊戌维新人物是以社会进化论及有机论和天赋人权作为对抗封建专制的武器。在群众性启蒙工作的广度深度上,戊戌维新也超过了明治维新——当时民办报纸从19种增加到70种,变法失败后维新报刊反而更加勃兴,而明治维新期间的日本没有出现有代表性的近代报纸。对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理论的介绍,日本比较迟缓,而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中国却很迅速。(注:前揭吴廷嘉文。) 

有学者考察了1890年前后至20世纪初年、幕末明治初年至1877年前后的中日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了两者的异同。两者都旨在维护民族独立,推进国家的近代化以与列强抗衡;都不同程度地受过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并吸收西方近代思想形成自己的启蒙主张;都把批判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宣扬近代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和功利主义,鼓吹近代民主主张,以实现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最后都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倒向传统,政治上转向保守和反动。相异之处在于,在展开时间上有巨大差距;中国启蒙思想家多兼启蒙与政治改革二任于一身,而日本启蒙思想家并未与实际政治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就思想本身来说,前者的西学素养大多不及后者,传统思想成分一般多于后者。(注:崔世广:《近代启蒙思想与近代文化:中日近代启蒙思想比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166页。) 
上一篇: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