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8)
2018-01-08 01:33
导读: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有论者认为,尽管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更多,但在近代之初,日本遭受西方列强经济扩张冲击的程度实际上大于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有论者认为,尽管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更多,但在近代之初,日本遭受西方列强经济扩张冲击的程度实际上大于中国。(注:前揭管宁文。)英美利用日本对付沙俄的政策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具体落实于甲午战争前夕。在此以前,英美并没有因为重点侵华而放松对日本的侵略。西方列强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的支持,比起对日本明治政府的支持更多、更全面、更强有力。(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4-10页。)另有论者指出,在中日相继展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19世纪60年代,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大体相同。(注:《现代化新论》,第108页。)
关于国际环境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研究者之间也存在意见分歧。有人认为国际环境固然对日本更有利,但归根到底是由日本国内的积极因素所争取得来的。(注:前揭黄逸峰、姜铎文。)有人则认为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日近代化成效的差异,主要不应该从外部找原因。(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10页。)
有学者联系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比较了双方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水平和看法。战争前夕,清朝当权者误以为日本不敢挑战,列强会站在中国一边,故以主要精力争取列强调停,而将军事准备置于次要地位,战未开已陷于全面被动。相反,日本对于清政府在争端中的反应、对策、当权者的心态却有准确的预料,在沙俄声称干预、英美态度尚不明朗的形势下,能看出它们各自的真实立场和政策变化趋势,因此放胆挑战,取得完全主动的地位。这种局面是由双方对彼此的了解程度、对欧美列强的认知水平、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均势的熟悉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注: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五、
近代中日都程度不同地发生着社会变迁,一些学者对相关进行了。
关于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环境。有人认为,在上形成的文化优越感导致闭关文化,窒息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向外国先进文化的活力,而日本社会则以积极摄取域外文化为主流,形成开放文化,有利于西学的传播。这样,在面对化潮流时,中国社会的阻力大,反应迟缓,日本社会则阻力小,反应敏捷。(注:杨立强:《社会环境对现代化进程的——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比较研究》,《复旦学报》1990年第4期。)有人着重从、状况和社会变革力量等方面对比19世纪后半期中日社会环境的差异。日本的资本主义因素迅速成长,而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几乎等于一粟,两国近代化依凭的物质基础相差很远。中国封建顽固势力远较日本强大,中国的封建统治还远没有达到同时期日本封建统治那种分崩离析的程度。中国当时也不存在像日本的下级武士那种代表资本主义向封建统治制度冲击的革新力量。(注:前揭徐泰来文。)
关于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人的主体活动,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即使是最大的天才,也导演不出明治维新的戏来。(注:前揭徐泰来文。)有人则认为,对于社会环境,洋务派是消极迁就多于积极改造,而日本资产阶级和维新志士是积极改造多于消极迁就(注:前揭杨立强文。),不能将当时中国落后于日本的责任一股脑儿推之于客观因素。(注:黄逸峰、姜铎:《洋务运动总论》,《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
关于士人与下级武士在两国近代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有学者在考察了两者产生和演化的历史后指出,士人与中国文化一样古老,汉代以后完全臣服于统治阶级,有作为者不多。日本武士产生于8世纪以后,文武兼习,富有才干。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中下级武士因生活困窘,成了旧制度的送葬人和新制度的助产士。就整体而言,中国士人比日本武士多了一些经史学问,但少了一些担当气魄和活力,他们多行诸文字而少有行动,尤其不敢冒险犯难以求取新知、开创新局,这种情形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越发严重。(注:罗福惠:《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有学者则着重于士人和下级武士与各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利害关系,以及两者思想观念的歧异。中国的绅权与封建皇权是生死与共、唇亡齿寒的关系,但在日本德川幕府末年,下级武士的物质生活与农民一样悲惨,同时,日本按血缘和世袭制度维持的社会结构的非合理性,也为下级武士对现行制度采取批判性态度提供了结构性条件。所以,中国士绅阶层在整体上对封建制度和秩序的维护远胜于日本武士。从思想观念来看,中国士绅阶层注重纲常伦纪和封建秩序,而日本武士的“军事儒学”以“忠”为核心,忠诚的对象是主子而不是制度,这就给下层武士在幕府、天皇两个统治中心相冲突时选择效忠对象提供了意识形态背景。(注:丁麒刚:《晚清中国士绅为何没能成为推进现代化的民间力量——中国士绅与日本武士之比较》,《江海学刊》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