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9)
2018-01-08 01:33
导读:关于19世纪中叶中日开放口岸的社会变化。有学者以上海和长崎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这两个开放口岸的不同。就民间择业取向而言,上海开放后,商业在成
关于19世纪中叶中日开放口岸的社会变化。有学者以上海和长崎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这两个开放口岸的不同。就民间择业取向而言,上海开放后,商业在成为接纳西方文明的突破口的同时畸形,但近代知识的引进和传播及新式制造业,在民间未得到相应发展。长崎虽在近代以前就是日本对外通商口岸,但在世袭等级身份制度下,没有发生四民集中流向商业的择业风尚,近代以后的变化主要是在各种职业内部发生,形成新的职业分工,对接纳西方文明和向近代化发展较为有利。就消费风气而言,上海开放后民间争趋奢华,不利于资本积累与工商业发展,而长崎市民却抑制奢侈浪费,提倡节俭生活。就道德状况而言,上海原有的人际交往准则失去道德约束力,投机因素大大增加,不利于商业正常发展,而长崎保持着以社会阶层间的纵向义务关系为基础的个人责任伦理,为日本人同化资本主义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先期条件。(注:李长莉:《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对19世纪中叶上海和长崎社会风尚的考察》,《中国社会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6期。)
六、思想文化和
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戴季陶、郭沫若等人就特别重视中日两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近20年来,思想文化依然是者普遍关注的课题。同时,随着教育对于实现化的重大意义日益凸现,中日近代教育的也成为重要话题。
关于文化传统。郭沫若认为,古代文化太久,光辉太灿烂,往往视欧美为夷狄,对于新文化、知识不易接受,这在变革时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日本传统文化的负担没有中国重,易于外来文化,所以走得较快。(注:前揭郭沫若文。)他的观点迄今在学术界仍有相当大的力。日本学者井上清的类似见解,也常为我国学者所征引。(注:他说:“中国在几千年的长时期内,就东方和东方人所知道的范围来说,实际上是文化的源泉和中心,所以中国人当然会以‘中华’自豪,对于近代西洋与其文化,不容易虚心学习。与此相反,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曾吸取朝鲜、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来培养自己的文化,所以在了解外国文化与认识其价值方面,不受中国人那样的历史的限制。”见井上清《日本现代史》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17页。)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近年有论者进一步指出,日本文化是复合型的,神道、儒学、佛教和兰学和而不同,互相补充,既有稳定的功能,又能不断吸纳新质而使自己生机勃勃。中国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是单一文化,主流实为儒学的一脉相承,有强烈的同化异质文化的特征,对不易同化者就会拒斥。它具有较大的稳定社会的功能,但容易趋于保守,且因难于吸纳新质而使自己停顿。(注:前揭罗福惠文。)但也有学者认为,日本文化的外向性和开拓性固然更多一些,但用“僵化的模式论”来比较中日文化,不利于出真正的经验教训。(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10-18页。)
有学者对中日传统伦理观作了对比,认为中国以“孝”为根本,“忠”以“孝”为依托,而在日本,“忠”的观念成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对“孝”的理解则接近于中国社会所强调的“忠”。(注:高夫、佐文:《中日忠孝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源流》,《日本研究》1993年第3期。)有学者对中国明朝中叶以后和日本江户前期以后的“实学”思潮进行比较,注意到中国实学是“经世实学”,强调社会变革、学风转变,反对程朱陆王末流而不反孔孟,不过是中国儒学的自我调节,不具备近代学术的许多基本属性,使清末改革思想推迟出现,自身也过早衰亡。日本实学是“开明实学”,它形成了经验合理主义,提倡研究经世济民的学问,认真探求科学,大胆摄取西学,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普遍、深刻的影响,且发展速度很快,成为推动日本社会近代化的原动力。(注:李苏平:《中、日、韩实学比较》,《研究》1995年第4期。)
有学者考察了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认为“华夷”论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成“夷夏之防”的思想,导致历史上中国知识人没有培养出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的习惯,延续到近代,使中国吸收西方文化所遇阻力不小。在日本,“华夷”史观也有过发展,但在近代,攘夷运动失败以后,轻视西方的思想从根本上受到批判与纠正,“开国论”支配了思想界。在中日华夷史观的演变中,中国本来走在前面,魏源的《海国图志》、《圣武记》输入日本,对日本对外观的演变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注:盛邦和:《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