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15)
2018-01-08 01:33
导读:结语 基于以上介绍,笔者认为,近20年来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众多研究成果,不仅增进了人们对中日近代发展历程的了解,而且还在许多重
结语
基于以上介绍,笔者认为,近20年来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众多研究成果,不仅增进了人们对中日近代发展历程的了解,而且还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其中,关于中日前近代若干问题的比较,澄清了学界内外广泛存在的认为两国近代之初处于相同起点上的误解,促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造成近代中日间差距的原因;关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明治维新及两国近代人物的比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更恰当地评价这些运动与人物;关于两国近代经济、军事、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变迁的对比,凸显出国家政权对于近代化进程的重大影响(包括正面的与负面的)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性,有助于人们认清,解决国家政权问题、根本改造旧的社会制度是中日近代化的基本前提;关于两国处理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比较,则证明,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只有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积极主动走向世界,才最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关于中日吸收西学的比较,也颇能昭示两国在吸收和利用西方近代文明成果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明察妨碍国人形成开放意识和心态的深层因素。
当然,不足与欠缺也是存在的。这在一些研究者对于比较对象的了解程度、资料占有和研究取向上都有表现。
相对于单一对象的研究而言,比较研究的涉及面更宽,因而充分了解比较对象是起码的要求。但在近代中日比较中,有些研究者对不属于其学科领域的比较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其一,关于日本的“和魂洋才”的看法问题。前文提到,众多论者都将“和魂洋才”作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来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做比较,但他们对“和魂洋才”的确切出处与来历,几乎都不甚了了。被一些论者当做这种思想的主要代表的佐久间象山、桥本左内、横井小楠,实际上都没有讲过“和魂洋才”,即便他们的基本观念与“和魂洋才”相通,也不能据以说明它就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因为他们只是维新前的先驱思想家。在明治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自不必说,就是政府要员,也都没有用过“和魂洋才”的说法。所知,这个词最早出自明治后期著名作家森欧外发表于1911年的戏剧作品《马尾藻》。笔者认为,直到1889年天皇制国家体制确立之前,作为明治维新主导思想的,并非“和魂洋才”,而是由福泽谕吉等倡导并成为全社会流行语的所谓“文明开化”,它着眼于全面吸收西方近代文明,特别是其近代精神。而某些论者所说的“和魂洋才”,就其内涵来说,大体相当于当时持文化保守态度的一类人的观念。(注:参见家永三郎为《日本国史大辞典》第14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93年版)所撰“和魂洋才”词条;丸山真男《读〈文明论之概略〉》上,东京,岩波书店1986年版,第119-123页;桑原武夫《明治革命与日本的近代》,《桑原武夫集》第8卷,东京,岩波书店1980年版,第455-457页;河野健二《日本人的价值意识的变迁》,见其论文集《日本的近代与知识人》,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224-226页。关于“和魂洋才”的出处问题,笔者运用了日本爱知县立大学森正夫教授提供的资料,谨致谢忱。)误将“和魂洋才”作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说明相关论者对当时日本思想界的状况缺乏真切的了解,据此做出的比较自然不免发生偏差。其二,不少论者认为,日本维新派较之中国维新派更富于谋略,更精明强干,两者成败各异与此颇有关系。实际上,这也是昧于明治维新实际状况的一种主观臆想。揆诸史实,在引发维新的倒幕运动中,日本维新派在政治上还谈不上老练成熟,倒是因盲动和蛮干而一再受挫、失败,就连至关重要的长州、萨摩两雄藩的联盟,也是在双方经历了严重的敌对状态后才达成的。日本维新派因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而付出的血的代价,大大超过了中国维新派,他们真正不同于中国维新派之处,在于能够屡败屡起,最终取得胜利,而后者却没有承受失败的起码的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