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2)

2018-01-08 01:33
导读: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性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是近代中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分界点,尤为研究者所重视。学者们总的看法相当接近,大都认为洋务运


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性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是近代中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分界点,尤为研究者所重视。学者们总的看法相当接近,大都认为洋务运动是借助于西方近代武器和技术来巩固封建统治的运动,对外没有摆脱半殖民地状态,而明治维新是带有根本性质的近代社会变革运动,对外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并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注:前揭黄逸峰、姜铎文;苑书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能相提并论》,《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王承仁主编:《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即使是将两者都视为近代化运动的研究者,也对前、后者作了低层次与高层次的区分。(注:前揭丁日初、杜恂诚文;徐泰来:《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分歧主要在于对上述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强调当时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际条件的不同制约(徐泰来、丁日初等持此种意见),另一种意见则强调两者的主导力量的不同本质、不同取向的决定性影响(王承仁、苑书义等持此种意见),更多人则倾向于兼顾主客观因素(以黄逸峰和姜铎为代表)。 

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国家政权的性质。部分学者强调:当时中国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未进行任何根本性的改革,当权者与列强相勾结,压迫人民并束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破坏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建立近代国家政权,为推进近代化创造了政治前提。(注:前揭黄逸峰、姜铎、苑书义文;萝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吴廷嘉:《戊戌与明治时期的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世界历史》1987年第4期。)有学者考察了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当权者的特性与素质,以及他们对封建旧秩序的态度和政策等,指出:清政府(洋务派掌握部分实权)是封建制度的代表,而日本明治政府当权者是将旧传统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前者没有认识而后者的认识已较深刻。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保持和好关系,力图通过“求强”、“求富”,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而明治政府是以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贫弱、尽快使日本步入列强的先进行列为立国宗旨。清政府一直在维持传统的封建统治机构,而明治政府却是在废弃幕府统治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根据近代化的需要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清政府从各方面极力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摧残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国内统一市场形成,而日本明治政府则打击和削弱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日国家政权的上述差异,是19世纪后期两国近代化成败的关键。(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58-80、22页。)  大学排名

关于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性质。两者都是具有近代政治变革意义的运动,前者在主观上还以后者为榜样,但结局却完全相反,这使学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两者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注:张凤琦:《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的一点看法》,《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戊戌变法虽然效法明治维新,宗旨相同,但却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以革命暴力夺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改良与革命之分。(注:伊文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实质——与中国戊戌变法略作对比分析》,中国日本史学会编:《日本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页;前揭吴廷嘉文。) 

关于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成败各异的原因。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历史背景。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进程不及日本,封建统治阶级的分化也不像日本那样巨大,故中国维新势力远远小于日本维新势力,而各自的对立面则正相反。在政治格局上,中国不存在像日本西南雄藩那样强大而又倾向于改革的地方政权,清朝中央政权更不像德川幕府那样濒于崩溃。戊戌维新时国内的矛盾也没有造成像明治维新时的革命形势。(2)维新主体。两国维新派虽然同属统治阶级中下层,但前者与地方实力派的密切联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都远不及后者。日本维新派以豪农、豪商和手者为社会基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重视并巧妙地利用了民众的反抗力量,而中国维新派却只能从统治集团内部寻求并不可靠的支持,并且轻视民众,因而陷于孤立境地。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中国维新势力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少谋略,而日本维新派精明强干,长于韬略。(3)外部环境。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势力与对华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力,都与明治维新时的日本不能相提并论,后者的外部环境是很有利的。(注:前揭张凤琦、伊文成、吴廷嘉文;方地:《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看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争鸣》1984年第1期;王晓秋:《近代中日启示录》,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129页。) 
上一篇: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学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