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叙论(3)
2018-01-08 02:41
导读:这样,按照《尚书》的编排,尧、舜、禹各备职守,「天、地、人」各有归属。尧管理「天」,舜管理「人」,禹则管理「地」(土)。 三王事迹截然分
这样,按照《尚书》的编排,尧、舜、禹各备职守,「天、地、人」各有归属。尧管理「天」,舜管理「人」,禹则管理「地」(土)。
三王事迹截然分开,颇不,「实应大疑」。白鸟勇敢推断中国「三才」思想是三王传说的催化物。有三才思想才有三王思想,三王事迹本属乌有,属后人杜撰。
他考证《舜典》述三礼:祀天地、享鬼神、祭地祗;《甘誓》说三正,《易经》中有「三才之道」。从「三」字引开,白鸟信心充足,决心将三王怀疑论坚持下底。 白鸟论云:既然中国素有「天地人三才」之说,可以推知「尧、舜、禹三王传说之作者,应是心中先有自太古即存在之天、地、人三才说,始构成此传说」。故而尧舜禹三传之说,实非「相继之事」,而是「并立」之事,「传说整体有不自然及人为之统一」之疑。
如要说从中国「三才」思想出发解明「三王」的虚拟是白鸟做的第一件工作,那么接下去要做的是把三王事迹一一推翻。
尧死后,舜亲政天下。白鸟说:「吾人应留意处,当舜在人事上之所为,及其身之孝性。」15然而舜的事迹过于牵强,舜的考道,以常识论,难以置信。
至于大禹,据传因舜之推荐而登位,「一生事业,在于治水」。舜始用禹父鲧治水,九年无功,改用禹,十三年后,「终治浩浩之水,蒸民赖之以安,禹之事业,唯此一宗」。显见「禹性格之特点,在于勤勉力行,其事业主要与土地有关」16。
大禹治水的记载真实乎?──白鸟发问。史称洪水既来,荡荡滔天,浩浩怀山,实为极大的洪水,泛滥的不仅是黄河,而「诸水皆然」。他引法国学者伯希和的观点说:中国举国之大河,加在一起,总长一千五百公里,加上其它的河流则又有延长。这样,「禹以十三年之功,不可能塞之」17。长城延四五百里,非始皇一代之经营,中国滔滔之洪水也非大禹十三年所能治。大禹功绩既为治水,而治水既不可能,这个人物的存在也同样不可能──这是白鸟推断的逻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白鸟又用文字学方法考察「三王」:《说文》第十三,论尧之字义乃「高也」、「高远」之意。《风俗通》卷一《五帝》条又云:尧者高也、饶也,言其隆兴焕炳,最高明也。如《白虎通》卷一所说,也是高的意思。由此白鸟断定:尧,即高远至高。尧司天,用这样的字作为他的名字「当非偶然」。
关于禹的字意。白鸟说:「禹」意「四垂为宇」。孔颖达《正义》有「四垂为宇」语。四垂就是一个特定的区域,也称「四至」。又引《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因此禹之名,实得自其治九州四垂之水。
作为一个批判主义者,白鸟库吉否定历史上三王的存在,进而否定三王崇拜,等于抽去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观的事实基础,给了保守论者「致使」的一击。
然而,白鸟并没有将批判精神贯彻到底,他对儒家思想依然抱着一线温存。
他设问儒家理想有系于「三王」,「抹杀」三王,否定其存在,儒家权威会不会受到伤害?他自答:不会,「三王之存在与儒教理想并不相关,失去偶象,儒家理想依然存在」,尧的至公至明、舜的孝顺笃敬、禹的勤勉力行,属古代中国人于王者所望,依然存在,「儒教之生命亦因之得以保全」。
有意思的是他似乎预见到中国古史辨派会把大禹说成虫,表示把大禹说成虫无根据。他说:「据《说文》第十四,禹乃『虫也』,此不适合夏王之名。」
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一出,立即在日本史学界引起极大反响。1910年1月,林泰辅在《东洋哲学》第十七编第一号上,就尧舜禹有否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质疑「尧舜禹抹杀论」。1911年后,又有《关于尧舜禹抹杀论》问世,考证《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