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

2018-01-08 02: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清代史馆是古代官方修史机构的最后阶段,它们充分吸收
[摘 要]清代史馆是古代官方修史机构的最后阶段,它们充分吸收此前历朝设馆修史的经验,在人员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在人员设置上,各史馆之间相互参照,按分工不同分为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大类。在人员组成上,汉人、满人等都占一定的比例,纂修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在管理上,清代史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史馆规章,建立考勤考绩制度,严格奖惩制度,提高了修史效率。同时,清代史馆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缺陷。
[关键词]清代 史馆 官方史学


清代史馆是中国古代官方史学机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尽管它们不是完整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它们在自身的建置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此前历代官方史学的经验,并结合满清文化的特点,在人员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着严密的制度,具备一套与专制官僚体系相适应的运作方式,在史馆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达到了古代的最完备状态。

一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

人员设置是史馆建设最为重要的方面,是他们——史馆中的纂修人员——修纂了数以千万卷计的各类史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尽管清代史馆种类不同,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归属不一,在管理上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总体上看,清代史馆在制度建设上基本是相互比照进行的,一旦一种史馆中出现有效的管理,其它史馆便会认真仿效,从而成为一种模式,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固定下来。
就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来看,各史馆之间大同小异,明显是相通的。具体来讲,各史馆编纂人员的设置按分工不同,可分为四大部分。那就是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和勤杂人员。下面我们就分类进行讨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史馆的上层,是修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就清代史馆的情况看,主要有监修总裁、总裁、副总裁、提调等。
监修总裁
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1667)编纂《世祖实录》,此前纂修《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俱见总裁官,而未见监修总裁官[1]。康熙六年九月,“纂修《世祖章皇帝实录》,命大学士班布尔善为监修总裁官,大学士巴泰、图海、魏裔介、卫周祚、李霨为总裁官……”[2]自此以后,每次开馆纂修实录,都要设立监修总裁之职。《明史》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十八年,“命内阁学士徐元文为《明史》监修总裁官,掌院学士叶方霭、右庶子张玉书为总裁官”[3],从此开始了《明史》大规模的修纂。监修总裁是实录馆与《明史》馆的最高长官,最受皇帝信任,额设一人[4]。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5]。一般而言,监修总裁并不真正参与史书的修纂,“故事,监修官不与编纂”[6]。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
总裁、副总裁
在清代所有史馆中,都有正副总裁一职。按清代规定,设馆修史,内阁大学士、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及各部尚书、侍郎例充正、副总裁官,由皇帝钦命。但是,由于史馆的隶属不同,总裁、副总裁的来历也不同。就大多数史馆来讲,总裁、副总裁来自内阁和翰林院,但像方略馆,总裁由军机大臣兼充,没有副总裁。玉牒馆,正副总裁由宗人府宗令、宗正以及内阁大学士、学士、礼部尚书等组成。不管怎样,他们都对皇帝负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清代史馆中的正副总裁均由满汉官员组成。不同史馆中总裁、副总裁的数量是不相同的。像国史馆,“总裁,特简,无定员”[7],到咸丰以后,逐步形成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员的规制,惟副总裁尚无定员。光绪时期,最终形成了总裁、副总裁各二员,满汉员缺对等的定制[8]。再如方略馆,“总裁无定员,以军机大臣领之”[9]。再如实录馆,每次纂修,正副总裁从七、八人到二十余人不等。还有会典馆,其总裁人数一般保持在四人左右,有时是二、三人不等,比如嘉庆《大清会典》,总裁满汉四人,副总裁满汉五人,但其中变化很大,嘉庆六年(1801)以大学士王杰、庆桂、刘墉、董诰为总裁官[10],然以后保宁、朱珪、戴衢亨、刘权之、托津、曹振镛先后补任总裁官。这其中有病逝者,有调离者,嘉庆《大清会典》最后成书时总裁只有托津和曹振镛二人。一些特开的史馆,在正副总裁设置上也数量不一,像《明史》馆,由于前后迁延时间过长,先后任命的总裁就有几十人,康熙二十一年一次就任命阿兰泰、王国安、牛钮、常书、孙在丰、汤斌、王鸿绪七人为总裁[11]。乾隆八年康熙《大清一统志》刻成,奉旨开载的总裁就有蒋廷锡、尹继善等九人,而修纂《八旗通志》,只任命鄂尔泰一人为总裁官。凡此都说明,在史馆的实际运作中,总裁、副总裁的数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视修纂史书的重要程度和工作量来变化的。
上一篇: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