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4)

2018-01-08 02:10
导读:收掌 收掌是史馆中负责保管、收发书籍、资料的人员,绝大多数史馆都有此职。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阁档案、国史馆档案、方略馆档案等修书档案

收掌
收掌是史馆中负责保管、收发书籍、资料的人员,绝大多数史馆都有此职。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阁档案、国史馆档案、方略馆档案等修书档案中,经常看到收掌官签名的咨取、咨送书籍、资料的档案。收掌官有一定名额,但各馆数额不同。国史馆定额为四人,间用满汉;方略馆定额也是四人,满二人,汉二人;玉牒馆定额为十二人,主要为满人;实录馆名额不定,一般为满汉十八至二十人,蒙古六至八人。等等。收掌一般由内阁、翰林院、詹事府中书、笔帖式及各衙门小京官、笔帖式充补。
供事
供事是史馆中办理日常杂务的勤务人员。他们由提调分派到史馆内各个机构上执勤,登记考勤、记录功课、收发文件等一应杂役,均由供事办理,事务繁杂。供事有时也抄写史稿。笔者所见到的一份史馆官员功过等第册中就有供事“抄写最多,行走最勤”[43]的记载。
除了收掌、供事外,不同史馆中还有一些名目不同的勤杂人员,像方略馆中的“承发”,会典馆中的纸匠等各色匠役,不一而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清代史馆在人员设置上有严密的体系。从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到勤杂人员,层层分工,责任分明,防止了史馆修史组织不力,效率低下,书出众手,“分割操裂”[44]的弊端,保证了史书的顺利修成。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设馆修史的历史上,清代史馆的纂办能力是最强的。
同时,还要注意到:其一,从清代史馆人员结构上看,汉人、满人、蒙古人都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汉人和满人,数量大体相当。这与清朝以少数民族立国的现实是相适应的。其二,从清代史馆的编制来看,虽然皆有定额,但实际上变动和流通很大。体现出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三,从史馆内部人员权力的变动来看,不同人员在史馆中的地位沉浮,与其在馆中的贡献密切相关。比如实录馆总纂官,初设权力较大,但到后期日渐脱离纂修工作,位在提调之下。再如国史馆供事,本是勤杂人等,但由于其参与馆务越来越多,甚至像誊录一样抄录资料,竟然有了“总办供事为阖馆领袖,事务较繁”[45]的说法。这样的变动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变化,有利于史馆修史的正常运转。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 清代史馆的管理制度

清代史馆内部机构的组成,各类史书并无明文记载。故只能从档案资料中了解一些情况。在《国史馆档案》中,可看到国史馆的机构有总纂处、满总纂处、校对处、誊录处、承发处、翻译股、长编处、大臣传处、画一传处、十四志处、奏议处、满堂、蒙古堂、前堂、后堂、书库等等,显得杂乱无章,名称也不统一。这恐怕与国史馆存在时间较长,各机构增减、名称变更频繁,档案记载只按当时情形笔录有关。和国史馆类似,会典馆设有汉总纂处、汉誊录处、汉文总校处、汉校对处、满总纂处、满誊录处、清文总校处、满校对处、画图处、纸库、书库等[46]。实录馆与方略馆等史馆也有着与之大致相同的机构设置,诸如纂修处、誊录处、校对处、文移处、翻译处、书库、纸库、档案库等等,实录纂修因系用满、蒙、汉三种文字缮写为三种文本,故而在机构设置上就有了满、蒙、汉三个并列的系统,诸如满纂修处、汉纂修处、蒙古文纂修处等。其它一些规模小些的史馆在机构设置上也仿效这些大的史馆。不管怎样,这些机构各有专职,既互相分工,又密切配合,其中纂修、校对、誊录、翻译四处专司史籍的编纂、校对、缮写与满汉转译,责专任重,是史馆的核心机构。其它或为辅助性机构,或为临时性机构,都是围绕核心机构而设立的。
组建一个史馆,涉及到官僚机器各个部门,房屋由内务府提供,桌饭银两由户部支领,修史所用桌柜、笔墨,以及修理、裱糊等由工部负责,开馆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修成后恭进御览必须由礼部参与[47]。至于史官的选任,资料的征集,又涉及到吏部、内阁、军机处、翰林院以及各个部院、科道、地方督抚、八旗、蒙古等等,虽然没有独立人事职权,涉及面却相当广泛。
上一篇: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