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2)
2018-01-08 02:10
导读:在没有设立监修总裁的史馆里,总裁实际上就是史馆的最高领导,正副总裁一般情况下也不参与史书的修纂,对史馆的管理也是相对松散的。他们主要审定
在没有设立监修总裁的史馆里,总裁实际上就是史馆的最高领导,正副总裁一般情况下也不参与史书的修纂,对史馆的管理也是相对松散的。他们主要审定书稿,满人总裁还要负责满文本的校订。凡制定史馆章程、修史计划,督促在馆人员赶办功课,考核在馆人员等等,均有正副总裁负责。在担任正副总裁期间,他们原则上专司馆事,不再到原署视事,道光间杜受田任职实录馆,咸丰帝谕内阁:“现在实录馆纂辑稿本,渐次成书,杜受田专司勘办,著毋庸赴刑部办事。”[12]就说明了这一点。正副总裁任职史馆,如有升转,“著仍兼理行走,若有升转外省者,其员缺,著即奏闻”[13]。另外,在清代,一人可以同时兼领多个史馆的总裁或副总裁,像张廷玉、鄂尔泰等人,都是如此。
提调
提调是史馆中负责处理具体事务的官员,凡调拨馆内人员,督催功课,文书往来,以及人事、经费、业务等诸事,皆由提调处理。所谓“提调掌章奏文移,治其吏役”[14],“凡一切往来文移咨查事宜及考核各员功课,实为提调官专责”[15]。
在大多数史馆中,提调一般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以及翰林院侍读等兼任,也往往从纂修官中升任。提调属于文词之士,熟悉史书修纂,在管理史馆事务方面是内行,有时还要亲自参加修史。当然,在有些史馆中,提调官不是由内阁和翰林院官员兼任,而是另有他途。比如方略馆,提调官“俱由军机章京内派充”[16];玉牒馆,提调官必须有一人是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院修纂则例,提调官则由各部院自己派充。
各史馆的提调官一般都由满汉官二至四人组成。像国史馆,“提调,满洲二人,以内阁侍读学士、侍读派充;汉二人,以翰林院侍读等官派充”[17],到宣统年间,才又增加蒙古提调二人[18]。实录馆,嘉庆四年(1799)纂修《高宗实录》,根据监修总裁、总裁的提议,“拟定满、蒙、汉提调各一员”[19],而这种预先拟定的数目与实际数目相差甚远,《高宗实录》纂修实际所用的提调官为满汉提调五人,蒙古提调七人[20]。会典馆,光绪会典馆开馆以前,“拟设满提调二员,汉提调一员”[21]。其它如玉牒馆,提调二人;方略馆,“提调,满洲二人,汉二人”[22]。三通馆,提调二人[23],等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提调升迁以后,一般还要在史馆纂办,而且,在清代,还经常发生两个史馆共用同一提调的现象。乾隆《清会典馆奏议》载:“会典馆提调官二员,积德已升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留馆兼办。另一提调官世臣升授内阁学士,仍留兼办。另外世臣亦系国史馆提调,可否令其一体兼办”[24]。
提调官虽然地位不如总裁显赫,但却是史馆中办实事的官员,他承上启下,提协调度,位置非常重要,所谓“总其成于监修,专其责于提调”[25],就是对提调事权和地位的很好的说明。
2、纂修人员
纂修人员是史馆修史直接的承担者,是史馆编纂队伍的主体组成部分。主要有总纂、纂修、协修等。
总纂
总纂一职,最早出现在实录馆中,嘉庆六年(1801)三月,任命内阁学士吉伦、玉麟、都察院左都御史恩普、太常寺卿刘凤诰为总纂官[26]。这是清代史馆中首置此职,此后国史馆、会典馆仿效添设。方略馆职务设定中没有总纂,但光绪年间编纂《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出现总纂字样,当是根据修史需要而设置的。
总纂有一定的数额,从档案材料看,实录馆额设总纂满汉各二员,但实际上数额一直在变化,每次开馆都不相同。国史馆“总纂,满洲四人,蒙古二人,汉六人”[27]。而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总纂是从纂修官中选拔的,与纂修一样,都要参与编纂。但总纂在完成自己的功课时,还须通改纂修、协修编纂的史稿,划一体例,修改字句等。
纂修、协修
纂修官是史馆修史的主力军,就绝大多数史馆来讲,纂修官主要来自翰林院、詹事府、内阁及其他衙门。比如国史馆,“纂修、协修无定员”[28],满洲总纂、纂修以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及部署、科道等官派充,汉总纂、纂修、协修以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学士以下各官派充[29]。从实录馆档案来看,实录馆额设满蒙纂修官各十人,由内阁等衙门于六品以上官员内挑选精通满蒙文字者一、二员,理藩院挑选蒙古纂修官八员,保送到馆,录用。汉纂修官二十人,由翰林院、詹事府充补。但实际数字远远不止这些。光绪年间纂修光绪《大清会典》及《事例》时,额设满汉纂修官三十六人。玉牒馆纂修官,额设十一人,分别由宗人府理事、满主事、汉主事、翰林院官、内阁侍读、礼部司官组成。一些特开的史馆,纂修官人数不等,康熙十八年以博学鸿儒五十人充《明史》馆纂修官,其后又不断充补。康熙《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多达一百一十三人[30]。而三通馆职名载三通馆纂修官有四十五人[31],经王锺翰先生补释为五十人[32]。可以这样说,各个史馆之间纂修官数目有很大差异。同一史馆额设的纂修官数目与实际参与纂修的数目也存在很大不同。这些,都需要对史书所载每一史馆纂修官的情况进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