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历史观”下的明治维新(2)

2018-01-08 04:23
导读:三、思想文化在江户的长足 日本作为一个毗邻的小岛国,长期以来受到华夏文化的熏陶和。基于这种现实,日本人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大力向外,造就


三、思想文化在江户的长足 日本作为一个毗邻的小岛国,长期以来受到华夏文化的熏陶和。基于这种现实,日本人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大力向外,造就了大和民族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民族特性。在所谓的“闭关锁国”的江户时代,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吸收并没有止步。相反的是日本人民通过引进、学习、吸收等形式,依据本国情况,对外来文化形成多层面的基本态度,使思想文化在江户时代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从而对明治维新产生实质性的深远影响。 (一)西学的传入和影响 江户时代的日本虽然处于“锁国”状态之下,但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学习却没有由此而止步。17世纪30、40年代幕府实行一系列锁国令后,还留有长崎一港与中国、荷兰等国交往。他们要求在长崎入港的中国商人和荷兰商人向幕府提供一份有关中国、东南亚及西方各国的情报——“风说书”,以便幕府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而于宽永七年(1630年)开始实施的禁书制度,其“禁书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其目的并不是要禁止所有外来文化的流入。简而言之,禁书的目的同样在于禁教”。[21](P53)因为“当时幕府对西方学术并不担心,没有把西方学术和天主教联系起来加以排斥。即使有人把两者联系起来,也是个别的,实际上没有证据表示禁书制度妨碍西方学术、引进”,[21](p66)所以西学仍可通过“风说书”这一方式直接经荷兰和中国传入日本。如《红毛火术录》、《南蛮天文书》等。1720年禁书制度解缓、德川吉宗下令准许输入与天主教无关的西方书籍后,西学的传入速度加快,逐渐形成以、摄取近代西方知识的学问—兰学。之所以称为兰学。是因其以荷兰语为媒介之故。这种西学日本化的出现使日本产生一大批具在革新精神和近代西方科学意识的兰学家。他们著书立说,招生讲学,翻译外文书籍,把西学源源不断的输入日本,为变革中的日本输送大批人才。1811年,德川幕府还在天文台内设置专门的翻译机构。“到明治维新之前,西学已在日本成为一股无法压抑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思潮”,[23](P112)为了解和认识国际形态、资产阶级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以及近代殖民兴业路线的形成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是促使明治政府“求知识于世界”口号提出的根本原因。同时,江户时期,西学的传入,使日本封建阵营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新知识分子集团,一个倾向资产阶级改革的革新势力逐渐形成。[8](p175) (二)中国儒学的日本化及其影响 第一,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早在德川幕府前期已传入日本并逐渐发展为日本的尊王攘夷思想。“所谓‘尊王’就是尊奉天皇;‘攘夷’就是排外。这种思想本是实行锁国,维护幕府统治的理念。到了幕末,下级武士的‘尊王攘夷’口号却是用来反对幕府的。”[3](P14)“这种‘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适合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奉王政为正宗的传统道德舆论,符合日本民族渴望建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社会心理要求,具有极大的号召 力。”[24](p36)幕府时期,天皇虽是一个名存实亡的人物,但天皇的象征性地位仍保有很强的坚固性。每一代将军继位时都须经过天皇以神的名义加以确认,这就形成了日本社会二元制结构的特征。一直以来,天皇这一身份并没有为人们所遗忘,相反在武士阶层中还保有很强的尊王意识。随着将军主政下的幕府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激发了人们潜意识的尊王思想。如幕末时,平田笃胤父子认为天皇之权久为幕府将军所夺,此时应还政于王。同时,西学的传播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在被迫‘开国’后,先进思想与革新势力迅速结合从‘尊王攘夷’迅速发展为‘倒幕’‘维新’”。[25]⑤ 第二,朱子学内部纷争,导致出现了近代日本的新趋势:“是把欧洲实践科学包括到理学中去,是运用实践知识和欧洲科学成就”。[26](p75-76)江户时代的日本是以朱子学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主要特征就是务虚,力主静坐反思,轻视实践活动。与实贵证、重实践的近代学风相悖。因而在“17世纪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日本封建社会出现了种种矛盾,而作为幕藩体制理论的朱子学在克服现实社会的矛盾却显得无能为力”。[22](p64)面对此情此景、朱子学内部发生严重分化,在儒家轨道上发生了世界观的偏移,出现了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重视实践和科学的“实学”,打破了“性情论”的权威,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演变趋势。[27](p113) 第三,阳明学在思想上的先导作用。阳明学是传入日本宋明理学的一种,但由于幕府一贯推崇朱子学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而使阳明学作为异教而被禁止。但是,阳明学却以“自我的心理合一说”、“自尊无畏”的良知识论以及“诚意”、“笃行”等学说顽强地在民间得以发展。出现了一批“倒幕派”的阳明思想家诸如佐藤一斋、吉田松阴、横井小楠、佐久间象山等。“‘东洋道德、西洋、精粗不遗、表里兼该’主张,打破朱子学者固守儒学的孤陋习气,开了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新风,为开港倒幕做了准备”。[27](72-73) 总之,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与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先进文化分不开的。今天中国正加紧建设小康社会,国人是否也应学习日本这种精神,吸收日本以及西方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而不应把日本“一棒子打死”,应与其侵华的恶劣行径加以区别对待。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才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结 论 江户时代虽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末代,但是“日本近代目标的实现……这一自生过程,体现于这个时期的世态演变中”也就是说,“江户时期的内在变革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明治维新这一事实”。[26](P113)二百五十余年的幕府时期是一段承前启后的历史。而此时中国的改革变法运动却不具备上述条件。政治上,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发展至顶峰的时期,统治阶层没有出现如中世纪的西欧骑士或日本武士阶层那样的中间层,且封建统治者竭力维护统一局面的长存,地方上如有风吹草动,马上进行镇压,更勿论地方自治权的存在。经济上,商品经济在中国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难成大气候,更何况统治者对经济发展施行“平衡”政策。文化上,统治者推崇严密的文化政策,宋明理学已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并没有如日本一样出现重实践的儒家哲学范围内世界观转变。西学虽也有零星传入,但在儒学强硬的态势下影响不大。 总之,通过“大历史观”的视角展开对江户时代的综合考察,我们对明治维新发生及其成功的原因,将会有一个更透彻、更全面地的看法。 []
上一篇:日本历代对外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