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初探(1)(2)
2018-01-11 01:10
导读:辅导员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具体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他们虽然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工作繁杂,事无巨细
辅导员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具体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他们虽然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工作繁杂,事无巨细,凡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必须过问,但其地位比较低下,不仅接受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而且各个行政部门几乎都是辅导员的领导。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辅导员不但没有科研项目,而且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只能获得国家和单位的分配;另外政工人员的职称普遍较低,待遇也往往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党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而政工人员待遇又偏低,这一高一低大反差,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模式探析
(一)建立明确的辅导员管理体制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不明确:其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却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助学贷款、学费、就业等事务性管理工作上,更多地扮演了“办事员、勤杂工、保姆或消防队”的角色,经常是“受命于学校任一部门、任一人员”。所以明确辅导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该从日常管理、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和考核三个方面入手。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考核可分为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晋升提职的重要依据,实行奖惩分明,能上能下。
(二)强化辅导员基建队伍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辅导员培养的目标和职业角色定位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是基础,专业化、专家化的岗位载体是职业化。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关键。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提高育人水平,改变辅导员工作的过渡性和临时性做法,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在专业上“守一而望多”。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建立专职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结构,积极探索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专门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担当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辅导员,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终身任务。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孟凡婷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探索新时期高校工会建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