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初探(1)
2018-01-11 01: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校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初探(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辅导员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文章从现实角度阐述
摘要:辅导员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文章从现实角度阐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指出了现阶段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今后辅导员基建队伍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本文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队伍建设的发展模式,对高校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认真做好辅导员选聘配备工作。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都是要由辅导员去落实,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决定高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爱,同时在各类评定适当倾斜;最后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把优秀人才留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如此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从另一方面凸显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建队目标不清晰
自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各高校也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据调查,部分专职辅导员是从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些成绩优秀、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先做两年专职辅导员,再保送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或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由此可见,在学习与管理学生并存的情况下,这些辅导员管理学生的目标发生了本质性的偏移,即整个队伍的目标不清晰。
(二)队伍数量没保障
据统计,目前按规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的高校有50%,有34.8%的高校未按规定配备,辅导员与学生比例最高的达1∶760。据厦门大学关于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情况的调查:配备比例在1∶150以下的高校占0.9%,比例在1∶l50-250的占29.5%,比例在1∶250-350的占26.4%,比例在1∶350-450的占12.6%,比例在1∶450以上的占22.5%,专科学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基本上在1∶35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人员与学生比例失调,数量偏低,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
(三)队伍连续性不够
为了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深入学生群体,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多数为年轻人。但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有限,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当,导致思想上的浮动。大多数人把辅导员工作当成留在高校工作的过渡阶段,把能够成为专业课教师当成了发展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行了短期的辅导员制度,专职辅导员一般的工作期限是三到四年,服务期满后有相当部分的人通过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或报考研究生、学历进修而离开辅导员岗位,还有些高校的部分辅导员采用流动岗位,辅导员工作两到三年后转为攻读研究生。队伍的频繁调整和更替,造成了队伍的连续性不够,稳定性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队伍整体待遇低,心理反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