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1)(2)
2018-01-11 05:32
导读:基于此理念,历史教育和语言文学的教育都承载着人文主义教育的重任,而且在此基础上,更加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实践。基于此理念,我们的历史教育应是
基于此理念,历史教育和语言文学的教育都承载着人文主义教育的重任,而且在此基础上,更加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实践。基于此理念,我们的历史教育应是借助丰厚的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以最终实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促进人的生命质量不断获得发展为终极目标的。(4)
2、历史和文学的互文性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认为,学科性质属于人文领域的历史,在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之中,也处于中庸的状态,前进一步是哲学,后退一步是文学。(5)他还举例说道,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只是以历史说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近似哲学,以文明形态的变迁来说明其哲学观点。这就是“前进一步是哲学”。《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就是文学了。关云长走麦城是历史,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则是文学。岳飞抗金是历史,岳母刺字就是文学了。这就是“后退一步是文学”。
因为历史有着相当丰富的素材和十分深厚的资源,有时如果平凡的日常生活提炼不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作家就得向历史去寻找和索取。四大古典小说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就以历史为题材。反之,如果一段历史没有英雄豪杰,没有奇闻逸事,那就没有写头也没有看头。所以,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都强调文学与历史是相通的。历史的真实不仅取决于历史史实的真实,更取决于作家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6)同样道理,作家的历史观将对其作品发生作用并产生影响。
所以新历史主义者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作为一种话语或文本的历史,恰恰具有这种叙述性。而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把事件变成故事,这正是文学叙述的力量的表现。历史叙述也是如此,它不仅记录事件本身,而且“制造”了此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建构出一种历史故事,并赋予这个故事以社会意义。(7)今年的高考作文如果是“历史版”的话,就需要青年一代的考生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挖掘能力,对这种“社会意义”进行文学文本的诠释和演绎,从而概括出人类社会最需要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所说,历史只“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在历史中,意义来自哪里,是材料自己,是文本自身,还是隐含在材料与文本的语言之中,以及历史学家的主体对语言的配置之中。显然,当代历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并且只有在后者之中,我们才能找寻到历史的意义。(8)如果我们将考察的视野转移到古代的中国的话,在司马迁的《史记》那里,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历史学家的语言运用与历史叙述相结合的良好典范,太史公对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至今仍然让人赞叹。
基于这样的认识,高考作文的“历史版”才有其理论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历史教学才可能“跳出来”,我们的历史教育才可能“跳出来”。
三、几点思考
既然从理性的论证来说,高考作文的“历史版”是行得通的,那么我们的历史教育应该有所为,而且必须是有所作为。下面笔者结合2006年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对中学历史教育从“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加强心态史学的研究”三个方面作一些实践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
1、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要重视人文主义的教育,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以“人”为中心展开教育和教学。从历史和文学的互文性来看,只有高度重视历史人物教学的过程极其意义,才能使学生在高考写作中充满人性的流露、充满理性的思考、充满灵性的张扬、充满人文的终极关怀。如果说历史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骨架,那么历史人物教学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血肉;如果说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育的血肉,那么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批判和精神价值的归纳是历史教育的灵魂。所以有的老师认为,历史教学一定程度上就是历史人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洞察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