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1)
2018-01-11 05:3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 本文从2006年高考作文“历史版”的理论假设出
【内容提要】 本文从2006年高考作文“历史版”的理论假设出发,对当前中学历史教育进行思考并发问,从问题的内涵──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共性,到问题的外延──历史和文学的互文性,进行深刻论证,由此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并且结合2006年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从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加强心态史学的研究”、“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作一些实践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作文 人文主义 历史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语文高考刚结束,各类版本的同题作文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有“金庸版”的,有“网络版”的,有“零分版”的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纵观各家作文题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无非有这么几大类:有关于“人生”的话题的,如浙江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如江苏的“人与路”,如重庆的“走与停”,如上海的“我想握着你的手”,如天津的“愿景”,如辽宁的“肩膀”(笔者曾经阅读过《你的肩上有蜻蜓吗?》一文,是一篇诠释生活意义的美文);有关于“阅读”的话题的,如安徽的“读人生,读父母”,如全国卷(III)的“书”,如全国卷(Ⅱ)的“读书现状透视”;有关于思维的话题的,如福建的“创新思维”,如湖北的带“三”字成语的启示,如四川的“问”,如湖南的“谈意气”;有关于寓言哲理话题的,如陕西的“鹰、乌鸦及人类性格的分析”,如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如山东的“对宇宙的观察及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无论是阅读、人生,还是哲理、思维,从出题的思路和精神走向看,今年的命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以往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感悟,更注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更注重心灵深处的交汇,更注重思想火花的碰撞。总之,今年的作文更崇尚人文,更关注生命,更关爱生活,更追求和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笔者是教中学历史的,既然高考作文人文的分量那么重,来一个“历史版”的又如何呢?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拥有丰富深远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为此,笔者有两个设想,如果高考作文是“历史版”的,首先,从语文写作的操作层面看,我们的学生该怎么拿所学的历史去尝试?其次,从语文写作的思想内涵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又该如何去面对?历史教育的人文性、道德性、审美性、情感性、世俗性如何对语文写作产生影响并使其得到帮助或者惠泽?笔者结合对2006年高考作文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历史教育实践,谈谈本人对当前中学历史教育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不是为了凑热闹而炮制所谓的“版本说”。因为如王安石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不光语文教学要“跳出来”,作文教学要“跳出来”,历史教学更要“跳出来”,无论是学科渗透还是资源整合,无论是语文教育的思想深度还是历史教育的思想厚度,都有鉴于此。
二、提出的理由
1、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共性
只要稍稍提炼一下2006年高考作文的精神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人十分注重考查考生对人和世界的价值理性判断能力。而同样作为人文学科中起引领作用的历史,其与文学、哲学在价值的理性判断上所发生的效能是相互影响、渗透而有着明显差异的。如果说,哲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思辨逻辑,文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那么,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2)所以,广大青年一代的考生既能从文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活动作出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和判断,也能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价值理性的缺失进行历史经验教训的提炼和吸取。由此反推,我们能够体会到今年高考作文的考官们命题思路之精要、眼光之准确。而今年的考生能否经得起考验,将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决定于人类是否足够重视人文建设、人文发展的意义,继承与发扬历史上时代转换时人文启蒙的传统,努力发展直接承担提高人类人文素质的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全面推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人性的陶冶与人格的锻铸、美的开发、创作及批评的实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