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会的论争(4)

2018-01-20 02:36
导读:注释:[1]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当属朱烯的《为马克思辩:原始向奴隶社会是一种伪马克思学说》,学林出版社,1999年。[2]这样的性工作向来受我国史学界重

注释:[1]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当属朱烯的《为马克思辩:原始向奴隶社会是一种伪马克思学说》,学林出版社,1999年。[2]这样的性工作向来受我国史学界重视,并出版过一些成果,例如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合著的《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1929-197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但这类著作对三十年代的评述都过于简略,评价上也较多的局限。本文则从原始出发,力图比较客观地评述各家观点。[3]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上海新新书店,1930年版,第17页。[4] 吕振羽:《中国之史的发展阶段》,《文史》第1卷第1期,1934年4月。[5] 参看吕振羽:《殷代经济前论》,《中山文化馆季刊》1936年冬季号,1936年10月出版。[6]曾有学者认为郭沫若、李季、陶希圣的社会史研究均不足取,“只有吕振羽《中国经济史讲义》大致令人满意。本书是学术界划时代的杰著,作了正确的检讨与批判。”见柳林:《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史论》,《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秋季号,1936年7月出版。[7] 翦伯赞:《殷代奴隶制度研究之批判》,《劳动季刊》第6期,1935年8月。[8] 翦伯赞:《介绍一种的名著》,《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夏季号,1936年4月出版。[9]翦伯赞:《关于历史发展之“奴隶所有者社会”》,《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秋季号,1936年7月出版。[10] 邓云特:《中国历史上手发展的特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夏季号,1936年4月出版。[11] 邓云特:《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奴隶制度问题》,《新世纪》第1卷第3期,1936年11月。[12]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见《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38页。[13]王宜昌:《论陶希圣最近的中国经济社会史论》,《中国经济》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14]王宜昌:《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比较研究》,《文化批判》第1卷第6期,1934年10月15日。[15] 倪今生:《五胡乱华前夜的中国经济》,《食货》1卷7期,1935年3月1日。[16] 王宜昌:《渤海与中国奴隶社会》下篇,《中国经济》第3卷第6期,1935年6月1日。[17] 王宜昌:《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比较研究》,《文化批判》第1卷第6期,1934年10月15日。[18]王宜昌:《为奴隶社会辩护》,《世界日报》1934年2月21日《社会科学》周刊。《再为奴隶社会辩护》,《文化批判》1卷4、5期合刊《史学研究特辑》,1934年9月15日。[19]陶希圣:《中国封建制度的消灭》上篇,《新生命》第2卷第3号,1929年3月。又见《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一书的《封建制度抑资本主义?》。[20]《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3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7-8期合刊,1932年8月1日。[21]傅安华说:“主张秦汉是奴隶社会的最早一人,是陶希圣先生。”傅安华:《关于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食货》5卷6期,1937年3月16日。[22] 陶希圣:《编辑的话》,《食货》半月刊第1卷6期,1935年2月16日。[23]丁道谦:《中国果真没有存在过奴隶制度吗:质之于〈中国奴隶社会论〉的作者刘兴唐先生》,《食货》5卷7期,1937年4月1日。[24] 曾謇:《西周时代的生产概括》,《食货》第1卷第7期,1935年3月1日。[25] 曾謇:《殷周之际的农业的发达与宗法社会的产生》,《食货》第2卷第2期,1935年6月16日。[26] 曾謇:《周代非封建社会论》,《食货》第3卷第10期,1936年4月16日。[27] 戴振辉:《两汉奴隶制度》《食货》1卷7期,1935年3月1日。[28] 傅安华:《关于奴隶社会理论的几个问题》,《食货》5卷6期,1937年3月16日。[29] 傅安华:《东汉社会之史的考察》,《食货》第3卷第10期,1936年4月16日。[30]周绍溱:《对于“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及其思想的反映”的质疑》,《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神州国光社,1931年11月。[31] 刘兴唐:《中国社会史上诸问题之清算》,《文化批判》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15日。[32] 刘兴唐:《中国社会史上诸问题之清算》。[33]刘兴唐:《奴隶社会论的症结:读丁道谦先生〈中国果真没有存在过奴隶制度吗〉之后》,《食货》第5卷第11期,1937年6月1日。[34] 刘兴唐:《中国奴隶社会论》,《文化批判》1卷4、5期合刊《史学研究特辑》,1934年9月15日。[35] 刘兴唐:《中国奴隶社会论》。[36]刘兴唐:《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中国经济》3卷9期,1935年9月1日。参看刘兴唐:《答王宜昌先生之再为奴隶社会辩护》,《文化批判》第2卷第1期,1934年11月15日。[37] 刘兴唐:《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文化批判》2卷2、3期合刊,1935年1月10日。[38] 李立中:《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辨》,《食货》第3卷第5期,1936年2月1日。 [39]李立中:《奴隶社会研究:并评王宜昌先生、胡秋原先生、李麦麦先生》,《中国经济》1935年秋季号,1935年6月。[40] 李立中:《试谈谈中国社会史上的一个“谜”》,《食货》第2卷第11期,1935年11月1日。[41] 李立中:《奴隶社会研究:并评王宜昌先生、胡秋原先生、李麦麦先生》。[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1页。[43] 朱唏:《为马克思辩: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是一种伪马克思学说》。[44] 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三联书店,1962年,第56页。[45]丁迪豪曾发表《殷民族的奴隶制度》、《元代的奴隶社会》,分见《进展》月刊1卷1期,1931年8月;1卷4期,1932年6月。又著有《宗教论》,《文化批判》社丛书,1934年。此外他还从事翻译,译文主要有修米特著《从考古学上见到的氏族社会》,见《文化批判》1卷3期,1934年7月出版。[46] 丁迪毫:《中国奴隶社会批判》,《历史科学》第1卷第5期,1933年5月。[47] 刘兴唐:《中国社会史上诸问题之清算》,《文化批判》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15日。[48] 见《文化批判》创刊号,1934年5月15日。[49]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第181页。[50]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第17-18页。[51]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第268页。[52] 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2辑。[53] 杜畏之:《战国时期军事之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春季号,1936年1月出版。[54]胡秋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草书》,《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4辑,《读书杂志》第3卷第3-4期合刊,神州国光社,1933年。[55]胡秋原:《略复孙倬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2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2/3期合刊,1932年3月再版。[56] 胡秋原:《略复孙倬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 [57]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三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7/8期合刊,1932年8月。[58]陈邦国:《关于“社会发展分期”并评李季》,《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四辑,《读书杂志》第3卷第3/4期合刊,1933年4月。[59] 王瑛:《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大纲与》下篇,《食货》第2卷第5期,1935年8月1日。[60] 王瑛:《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大纲与方法》上篇,《食货》第2卷第4期,1935年7月16日。[61] 王斐荪:《社会形态之史的发展》,《中国经济》第3卷第11期,1935年11月1日。[62] 吴景超:《西汉奴隶制度》,《食货》第2卷第6期,1935年8月16日。[63] 武伯纶:《西汉奴隶考》,《食货》第1卷第7期,1935年3月1日。[64] 陈啸江:《封建制度成立的条件及其本质新议》,《中国经济》第3卷第11期,1935年11月1日。[65] 陈啸江:《封建制度成立的条件及其本质新议》续,《中国经济》第3卷第12期,1935年12月1日。[66]王伯平:《易经时代中国社会的结构:郭沫若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批判》,《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4辑,《读书杂志》第3卷第3/4期合刊,1933年4月版。[67]王伯平:《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3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7/8期,1932年8月出版。[68]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研究》,昆仑书店,1929年5月版。第117页。[69]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研究》,第211页。[70] 梅思平:《中国社会变迁的概略》。陶希圣编《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新生命书局,1930年版。[71] 非斯:《中国社会史分期的商榷》,《食货》第2卷第11期,1935年11月1日。[72] 章元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文化批判》1卷4、5期合刊《史学研究特辑》,1934年9月15日。[73] 王毓铨:《北宋社会经济与》,《食货》第3卷第11期,1936年5月1日。[74] 陈伯达:《殷周社会略考》,《太白》第2卷第4期,1935年5月。[75]胡秋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草书》,《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4辑,载《读书杂志》第3卷第3-4期合刊,神州国光社,1933年出版。
上一篇:二十一世纪:战争还是和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