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1)

2018-02-04 01:5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历史的、经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历史的、经济的、体制的和观念的原因,农村职业教育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统筹、把握定位、提升能力,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发展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生产能力、发展经济文化,改变村容乡风、加强民主建设,都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

是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农村经济的需要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中心环节。当前,农业生产发展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非农产业的逐步扩大。从农村的实际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不足1%,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的102年低3年左右,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率先转移了,剩下的劳动力素质更低。科技人才的缺乏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有70%左右推广不了,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2005年,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959.6亿元,只相当于GDP增量的8.8%;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307元/人,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占全省5%的劳动力创造的GDP不足1/5。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的关键在于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劳动力因素,因此,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41元,与城镇居民的差距由2000年的3359元扩大到583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74:1扩大到3.21:1;“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增长6.4%。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安徽全省的平均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劳务输出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但是,农民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以及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我国约有农民工1.2亿人,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6%。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受过中职教育的仅占0.13%,没有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普遍缺乏劳动就业培训的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的素质要求相差更远。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实属当务之急。

是改变农村风貌、实现民主化管理的需要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既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勉、自助与协作改变家乡的面貌。实现民主管理,倡导文明乡风,不仅需要农村基层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为群众谋健康、谋福利、谋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也需要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其参与农村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来的新农村应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统一,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目前,我国人口的60%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素质低下,不仅影响生产发展和增加收入,而且也影响农村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法制意识与民主意识,是新农村文化发展、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长远看,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而职业教育则是当前的治标良药,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
上一篇:完善目标体系 搞好双语教学(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