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2)
2018-02-04 06:57
导读:在教学管理中,他也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严厉监督。他说:“要知监督的需要随着其被使用的程度而增加,到了最后,停止监督的任何时刻都将造成极大危险
在教学管理中,他也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严厉监督。他说:“要知监督的需要随着其被使用的程度而增加,到了最后,停止监督的任何时刻都将造成极大危险;其次,要知监督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他进一步指出,“假如要把监督作为常规工作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要求那些在监督压制下成长的人们机智敏捷,具有创造能力,具有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在监督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单调刻板、墨守成规的。不仅如此,他尤其重视学生的兴趣,并把学习兴趣渗透于其教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其教学阶段的始终。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非教师中心性”亦充分地反映在他关于兴趣的各种论述之中。
当然,杜威是很强调学生兴趣的,他关于兴趣与教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其1913年出版的著作《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中。他当年提出的很多假设在今天依然指导着兴趣的研究,并被作为经典理论反复引用。他强调学习离不开兴趣,虽然兴趣与努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但是因兴趣而产生的学习结果与因努力而产生的学习结果并不完全一样,他强调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但是,杜威对于学生兴趣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赫尔巴特对学生兴趣的忽视。恰恰相反,二者都很重视兴趣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二者共识多于分歧。
二、兴趣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培养兴趣的过程,并认为“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在他看来,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一方面,任何教学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兴趣的基础之上,并通过激发和引导兴趣的手段,把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之中,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大的效果,“没有这种兴趣,教学无疑是空洞乏味、令人反感的”;另一方面,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兴趣,“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也可以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培养,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
中国大学排名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就是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直接近期目的便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也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主动性。这种多方面性可表现在六个大的方面: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
这六方面的兴趣都来源于经验与交际(活动),“经验的兴趣是直接与经验相一致的,同情的兴趣是直接同交际相一致的。对经验对象的进一步思考形成思辨的兴趣,对较大范围内交际的思考就形成社会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则起源于“对事物和命运的静观”。赫尔巴特进一步提出,教学要以学生的经验与交际为基础,假如这两个基础不存在,“我们首先必须扎扎实实地创造它们”。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何旭明
从工具性到本体性
教学设计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