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
2018-02-04 06:5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从其对学生兴趣的重视、对学生主动性、经验和交际的重
[摘要]从其对学生兴趣的重视、对学生主动性、经验和交际的重视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但不能简单地称为教师中心论,而且更接近学生中心论。他关于教学阶段的论述不但表明了兴趣具有好坏高下之分,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教学功能。撇开先入为主的各种看法,从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原著来看,二者的教育思想,共识多于分歧。
[关键词]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赫尔巴特;杜威;教育思想
今天的教育界通常认为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所谓传统教育思想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通常认为,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把他们的教育思想两相对立。从而会诱导人们不自觉地夸大其分歧,特别是对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多误解。
一、关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若干误解
通常只要一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人们立即想到的便是教师中心论和“老三中心”,即教师、课本、课堂。不仅如此,还会联想到其对立面,即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学生中心论和“新三中心”,即学生、经验、活动。一般认为,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思想方面,由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经验和实践的价值,强调儿童能力的发展,提倡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等等,而与此相对的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便是强调书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看成是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并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尊重学生,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置于被动与附属地位,压抑学生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师生关系方面,人们更是把赫尔巴特归人专制主义者,因为他认为应该让“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把培养心智的任务从总体上“留给教师”。与此一脉相承的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教育思潮,教育的主动权在于教师,“如果学生对‘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就应该强制他们学习”。永恒主义者提倡复古,强调理智训练和“永恒学科”的学习,也是教师权威的推崇者。如法国的阿兰(Alain)认为,学习不是娱乐而是艰苦的劳动,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古典著作。我国绝大多数教育学者认为,赫尔巴特提出了“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的“教师中心论”,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要把儿童当做太阳”的“儿童中心论”。这两个学说长期争论,对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影响。
关于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热烈讨论的课题之一。总的说来,有两派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派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认为教育是一种传递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其主动权在教师,要“把教师放在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另一派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然发展需要及其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以什么样的活动可以使之得到有益的表现,并据此提供必要的刺激和材料。教师应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执行看守及助理者的任务。这两派观点各执一端,均未能科学地解释和正确解决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
其实,这种两分法有诸多不当之处。遥想当年,赫尔巴特断未自诩为“教师中心论”的代言人,也没有忽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更没有否认学生经验的重要意义。恰恰相反,他在教学方面主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发展学生的自由想像。他说:“仅仅引向死记硬背的学习,会使大部分儿童处于被动状态,因为只要这种学习能继续下去,就会排斥儿童通常可能具有的其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