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偏差及其原因分析(2)
2018-02-08 04:46
导读: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也较小。他们在严守道统、师严道尊、辅政出仕等观念和生存方式影响下,讲授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法,专事科举考选和八股策论。他
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也较小。他们在严守道统、师严道尊、辅政出仕等观念和生存方式影响下,讲授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法,专事科举考选和八股策论。他们时刻关注着自己是否传的是“王道”,讲的是“圣言”,不敢也不愿在巍巍教坛宣讲自己的声音,不能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解放后,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被框在高度划一的“一纲一本”的范围内,高考范围的规约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升学的工具。
显然,我国教师只是被视为一门职业而称不上专业,教师尚未取得像医师、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的职业专门形象。人们只是凭着感性经验零散、随意地在各自的观念体系中拼凑着教师职业形象。这种缺乏专业限定和形象边界的主观拼凑,将导致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个体差异和整体上的模糊性。
3.教师职业形象的学术研究不足导致教师职业形象基本认识的非确定性
我国教育史上许多指谓教师形象的语汇以文化隐喻的形式为人们所熟识,如“政治官吏”、“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等”、“春蚕”、“铺路石”、“太阳”、“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路标”、“摆渡人”、“火箭”、“学生的拐杖”、“乐队指挥”、“球队教练”、“导演”、“教书匠”等等。仔细分析这些隐喻性语汇,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论述只停留于粗浅的层面,缺乏系统、理性和确切的分析标准和全面的研究视角。由于学术研究的不足和教师职业形象理论的贫困,人们(包括教师自身)不能揭示出教师职业的内在特质和从业标准,不能形成教师职业形象研究的理论主线和逻辑框架,无法形成系统、清晰和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形象。换言之,人们的认识具有非确定性。人们可以例举出许多借代物来说明教师职业与如此多的事物相关相似,即“教师像……”;但人们难以找出潜隐于诸多借代和隐喻关系之中的教师职业的确切形象,难以找到教师之为教师(而非其他借代物)的明确边界,也即“教师就是……而不是……”。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片面性
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片面性,是指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存在以偏概全、厚此薄彼的特征。模糊性与片面性之间是紧密关联的,由于认识上的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