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移情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能够使青少年获得道德动机,产生道德行为,并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将移情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是为了充分发挥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移情 道德培养
一、移情的内涵
移情} e}}Y)可以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晴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一般意义上的移情,是通过对它本身的多种丰富意义进行抽象化,对处在不同领域移情内涵的心理本质的一种概括。我们不能仅仅把移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来看待,而应进一步把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替代性情绪和情感反应的能力。移清就是个体根据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引起与其一致性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u7。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解释移清的含义,就如狄尔泰所言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使自己与他人之间暂时消除心理隔阂,是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移情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感知、分析、评价、调控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二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同时主动接受这种,yL灵感染”并较为恰当地运用到人际关系中去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既有主观上的“感人之所感”,即表示同情的一面;又有客观上的“知人之所感”,即表示理解的一面。
道德移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亲社会道德动机,它促进了大部分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并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攻击行为,而且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获得。霍夫曼曾说过,移情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移情是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基础,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移情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1.移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产生利他性和亲社会的道德行为
心理学研究证明,移情是利他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移情在青少年利他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移情能建构自己同他人的情感体验,与他人的幸福有普遍联系,是社会行为的源泉。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移情一同情一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式来实现的。研究结果表明,移情作用与利他主义有关,但这种关系是复杂的,即助人效果不是由移情直接确立,而是由道德的压力及唤醒水平所预测。
高移情者的道德清感更多地受内在因素的影响,并具有自律性,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的移情水平越高,在具体道德行为中的情感反应就会更多地从自身或从自己的内部出发考虑问题,就会更容易对他人的遭遇产生难过、同情等积极道德情感,更易对他人给予帮助;而移情水平越低,则越会产生消极的道德清感,更易对他人的遭遇表现出得意、幸灾乐祸的情感,而较少做出助人的行为。移情一旦产生,会使青少年更多地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而具有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道德敏感性,有较高的是非辨别水平和角色扮演能力。移情体验会成为个体采取助人或补偿行为的动机力量,促使个体去做助人或补偿的亲社会行为。
2.“移情”使教育工作更容易进行,有利于巩固教育成果
道德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人们的内心世界虽然归根结底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由于内心世界掺和了主观因素,内心世界的变化往往同客观世界的影响并不同步、不对应,内心世界具有更大的复杂睦和潜隐图Z]V,不了解复杂和潜隐的内心,科学、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去获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了。育人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应该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来运用[[3]。教师应从移情人手,经常“将心比心”地去了解、体验、分享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之获得更大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共鸣感,然后再通过与之平等的方式去讲述道理,将会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在许多时候,学生需要的仅仅是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希望被教师认同和理解。这时,教师需要进人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感受到你给予他们的温暖和爱,通过双方在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从服从到认同、接受,再到内化、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