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教学相长(2)
2018-03-03 01:23
导读:(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古代的“教”字是这样写的“ ”其字形由三部分组成“ ”为“经典”之意;“ ”为“子”字代表小孩;“ ”
(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古代的“教”字是这样写的“ ”其字形由三部分组成“ ”为“经典”之意;“ ”为“子”字代表小孩;“ ”是手中拿着一根树枝,有所扑打。把上述字形的各部分综合起来,古代“教”的涵义也就十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一边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苦学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时至今日,虽苦学之见未见诸书刊报端,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仍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科学有效呢?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二)书出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自有人类社会起,就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从一开始就是为父辈向晚辈传授生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服务的。为种族的延续所必需的,而根本不是从受教育者的意愿出发的,也就根本没有顾及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那么其学习自然是被动的,被迫的。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其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引人“乐”学观,是极其必要的。
宋代朱熹在《四时读书乐》中提到--春季“读书之乐乐何知,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便是对乐学的自身体会。明朝王守仁的弟子王心斋的《乐学歌》中提到“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为此学?天下之学,何为此乐”,这可谓是最断然和明晰的乐学观之表述。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现代情感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所谓两重性的独特功能。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动力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利用调节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功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利用疏导功能(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个体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促进教育内化;利用协调功能(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改善师生人际关系;利用保健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增进身心健康等。并且以乐治学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因为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乐学能减轻学生的紧张度和压力感。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学潜能的发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下便具体介绍以乐学为前提条件的“教”。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教好系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立足的关键。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指“T”型知识结构,上面一横代表广泛的知识系统,下面一竖代表一领域中精深的专业知识,“T”型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既然“T”型人才结构是时代所需要的,那么我们的“教”必需面对“T”型结构,有目标地进行,而且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形成“T”型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许多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交往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所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很明显在这里只有第四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力是不能强求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物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