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目前,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处于无序和混乱的状态。据说民办高等院校超过1300所,这在经费来源、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三方面是很难保证的。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推动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涉及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少同志主张“教育市场化”,应该允许“营利”和“回报”,以吸引企业界资金发展教育。我们认为,教育服务于国家的振兴,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使他(她)们服务于国家,要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办事的公正性,因此教育界,特别是各类学历教育应该是公益性、非营利的。学校运行中“多渠道集资”盈余和增值,均应用于教育的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我们还认为,教育应面向市场,引进企业管理中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政策意识和效率、效益(成本)意识,可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服务于人民大众。而“教育市场化”的论点是混淆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市场“营利性”的本质区别,前者是非营利的机构,后者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舆论导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说什么群众个人储蓄的10%,甚至25%是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一可观的数字使不少资产者甚至上市公司,把资金投入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大学。大多数民办教育举办者希望拥有部分产权,并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这里不评论根据我国的国情是否允许举办者从办学盈余中取得一定的回报,而是呼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制订《私立教育法》,按国际通常的做法,把私立大学根据“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不同的社会需求,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大学两类,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使得“非营利”高等学校按照公办高等学校同样的待遇合法办学,而“营利性”的高等学校主要服务于非学历教育,按照市场法则,缴纳税款,得到合法利润。这样才能使那些热心捐助教育,支持公益性私立大学的发展,不图个人回报的企业家和爱国人士,因国家的优惠政策而受到鼓舞,并得到社会的尊敬。在市场竞争的规则下,优胜劣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只有那些保证教育质量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私立高校,不断地将捐资和学校运行中的增值资金,继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使学校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私立大学,才能体现教育“公益性”的理念。
三、认识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较多处在生源困难、资金不足、举步维艰的状况,发展并不乐观,急待国家的立法和各种政策支持。这里存在政府部门,学校举办者的认识问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少同志对朱镕基总理“发展民间办学,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教育,才能实现大国办大教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别无选择”的论断在认识上还存在差距。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国有经济占主体,不具备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条件;中国已经形成庞大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公立高等学校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私立高等学校可有可无。因此,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