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看法(3)
2018-03-10 02:54
导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韩国1996年私立高校258所,占全部314所高校的82.2%左右。印度8000所学校中有三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韩国1996年私立高校258所,占全部314所高校的82.2%左右。印度8000所学校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为私立学校。印度尼西亚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私立大学,1990年关于高等教育的30号公法,确定了私立高等院校的合法地位,私立高等院校发展到1159所,而公立院校只200所。菲律宾1185所高校,其中私立高校950所,占到约80%泰国公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为32所。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传统上是公立事业,70年代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政策从严厉控制转变为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有控制发展,目前正制订更为合适的政策以取代限制政策。
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解决三个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也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追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积极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避免将有资格上大学的人排斥在校门之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把人口众多的资源变成人才优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任务。
第二,在国家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尽快制订发展私立学校各类税收政策,甚至国家从证券业务中建立教育发展基金,扶植和支持民间集资和鼓励有识之士兴办私立学校,推动私立大学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要政策适当,私立高等教育就能健康发展。
第三,私立大学在竞争中发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保证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其次,学校举办者正确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
现在,有一种错误认识,好像举办者就是投资者,我们认为举办者应包括出资者和创办者两部分,举办者的办学理念是私立大学的灵魂。
纵观世界著名私立大学的历史,创办人无不追求为社会造就人才。捐资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或者为办学者的精神所感动而慷慨解囊,没有一例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回报。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