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1)(2)
2018-03-26 02:06
导读:二 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进行整合,具体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式: 1 嵌入式 我国的课程
二 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进行整合,具体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式:
1 嵌入式
我国的课程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因此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为基本课程框架,把特色课程嵌入三级课程所预留的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种嵌入的方式省时省力,能迅速使课程结构趋于完整。其不足在于没能更好地强化三级课程的适应性和进行结构性调整。
2 延伸式
教师不另增设课程门类,也不对三级课程进行大的调整,而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和自己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比如,在教《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以三峡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研究三峡的地理与环境,或研究三峡的文化与遗产,或研究三峡的风土人情,等等。这种延伸的方式简便易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易于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3 缝合式
在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缝合式整合课程,就是在课程的边缘处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处设立新的融合课程,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比如,在音乐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歌词欣赏”等小课程。在数学与科学课程之间开设“现象与计算”等小课程。等等;这样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弄得不好,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 涨落式
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在不影响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删除某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增添一些有特色且为学生需要的内容,以增强三级课程的适应性。但必须指出的是,涨落是有度的,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易于进行,但难在不容易把握好涨落的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5 重组式
这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打破三级课程结构乃至课程门类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形态和体系。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展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但是,进行课程重组,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相应的课程实施环境——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的要求更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勉力为之,还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失败。
三 课程整合的优化与价值
对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是有利于课程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三级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发展三级课程,创建特色课程,逐步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三是有利于改革传统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切实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四是有利于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及时根据经济、政治、科技等的新发展和课程研究的新成果,调整、丰富和发展课程。那么,如何使课程得以整合与优化呢?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有以下5点:
1 确立“教师是课程建设者”的观念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所建立的课程才具有适应性,也才会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早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自设课程、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其后的不少教育家也都是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是开展特色课程的研究,教师做为课程建设者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 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课程的素养。这里的课程素养至少涵盖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意识。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也要有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驾驭课程。二是课程知识。教师要掌握有关的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知识,三是课程能力。教师能结合具体课程环境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具备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造、开发和发展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呢?除集中进行理论培训外,较有效的方式有:1)案例研讨。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研究,让教师从中领悟课程建设、实施与开发的精要。2)行动研究。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自主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