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的提出,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现实意义,它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到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公体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到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只有贯穿一条“以人为本”的主线,才能更好地达到公体课的教育目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教学观
在新世纪体育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中,人本观念应该是最高价值,人的发展应该是终极目标。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条件。高校公体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的重任。因此,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民,使他们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的依据
1.1《纲要》与《标准》的颁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在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都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教育要正视人的存在,尊重人的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我国2002年7月后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比以前的《达标标准》更符合学生的现实,《达标标准》把具体测试项目、评分标准规定很清楚;《健康标准》把锻炼项目放开,但是测定形式以较科学的形式规定下来。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通篇贯穿了一条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主线,标志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领导开始走向指导性。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被顺应历史潮流提了出来。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学生的毕业联系。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观能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观念和体育习惯,在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性、强调运动作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体育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达到《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
1.2社会发展要求高校体育公体课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社会强烈崇尚民主与法制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时代的名词。人类越向前进步,教育就越与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当今高校体育是育人为先,然后才是健体。学校必须关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我国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上是在前苏联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后引入的,传授专业体育知识、技能、技巧为主,忽视体育在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追求的竞技体育的目标,用统一的时间、高度、长度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过于注重对学生完成动作质量和数量的结果,导致大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体育公体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公体课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多考虑学生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等,将学生喜爱的健身、健美、保健等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充分享受运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公体课教学过程应强调大学生学习的自由,使体育课程乐趣化。在成绩评价上,将评价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重视过程性评价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