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指向性
宏观上讲,奖励的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幼儿未来的和谐、全面发展,奖励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宜单纯·为了奖励而去奖励,不要把奖励当成教育的点缀。相反,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今天的奖励是为了明天不再奖励。我们为的是通过奖励去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同时让幼儿在接受奖励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幼儿的内心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宏观目标的指引下,奖励的具体内容的指向应是多元的。
从微观上讲,奖励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多指向过程。成人对儿童所实施的奖励基本上存在三种指向:“指向个人,指向过程,指向结果。指向个人的奖励即对幼儿给出一个整体性判断,如“你真聪明”;指向过程的奖励即对幼儿在行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的判断,如“你选择这种方法能节约出很多时间,不错!”;指向结果的奖励即是对具体的行为结果给出判断,如“你画的画很好看”。来自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在成功的情景中,无论哪种指向的奖励都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然而,在遭遇挫折之后,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接受个人指向奖励的幼儿表现出高度自责,放弃执行任务;接受过程指向的奖励的幼儿没有改变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仍然继续坚持执行任务;接受结果指向奖励的幼儿居于中间。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表现,是因为不同指向的奖励实际上教会了幼儿不同的归因方向。在认识到不同指向的奖励对幼儿的延续效应后,我们在运用奖励时要多运用指向过程的奖励,切忌把奖励随意与人格相联系。为了防止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运用结果指向的奖励时也应慎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适切性
奖励并非越多越好,亦非越夸张越好,而是要富有针对,有的放矢。奖其该奖之处,用于该奖之时,即奖励要适,适度,适时,进而收到实效。所谓适量即并非凡事均奖,性量.而是有所侧重,对于经历一番努力,几经周折最终才实现的良好表现,教师要毫不吝音地加以奖励;所谓适度即奖励要客观,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根据具体的情形给予相应的奖励,力求准确,讲究分寸,注重实效,不随意拔高,任意夸大;所谓适时即奖励要该出手时才出手。心理学家德西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明确了奖励出手的时间。他把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解决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其中一组解答出一道难题奖励1美元,另一组没有任何奖励,结果发现,被奖励组在有奖时解题很努力,在自由活动时间很少有人继续自学解答,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无奖励组在自由活动时间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未解答出来的难题,这被称之为“德西效应”。从德西效应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幼儿缺乏内在动机时,是奖励该出手的有利时机,然而倘若幼儿已经对某项活动充满了兴,如再施予奖励,那么结果就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削弱幼儿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不要搞轮流式的普降小雨或找平衡的补偿奖励,而要诚恳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
(三)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就是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全面深人地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对幼儿施予有所区别的奖励。
奖励要因人而异,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幼儿的整体年龄特点,对于三岁以前的幼儿,由于他们的经验较少,对一些精神奖励的方式缺乏体验,可施予他们所熟悉的物质奖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慢慢地过渡到精神奖励为主;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施予奖励,对于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幼儿要适当的多奖励,且奖励的方式也应含蓄一些,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信赖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