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奖励 幼儿 幼儿教师 效应
论文摘要:在赏识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奖励在幼儿园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获得奖励是人性深处的渴望,奖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必要性,但奖励并非“灵丹妙药”,运用不当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要恰当地运用奖励,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我们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牢牢地把握好奖励运用过程中的四“性”:指向性、适切性、灵活性、回归性。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奖励是施予生命的一缕阳光,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但奖励并非万能。对奖励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灵活把握其运用艺术,是保证奖励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
一、奖励在幼儿园中存在的必要性
奖励是一种激励机制,它遵循着人性快乐的原则,能够营造出一份放松的心情与和谐的氛围,是人性所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三个层次为成长需要。由此可见,尊重的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基本需要,尊重包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他尊这一基本需要驱使人类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关注和奖励,因此获得奖励是人类的精神需要,是人性深处的渴望。
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我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化的人与人的交往与相互影响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都比较低,表现出“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幼儿极强的“向师”性,使得幼儿教师成为影响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他人”。幼儿会将教师的奖励或批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认识自己的依据,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奖励,对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这对于自我情绪、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幼儿来说极为重要。同时这与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紧密相连。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且幼儿在自我表现欲方面又胜成人一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幼儿自身成长的角度,奖励对幼儿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幼儿园教师不要吝音对幼儿给予恰当的奖励,让他们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快乐中成长。这也是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使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的体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奖励的负面效应
奖励固然必要,但并非一劳永逸。“奖”而不“励”的奖励“疲软”现象在幼儿园中时有发生。奖励的运用要讲究原则和策略,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一)偏态效应
迫于家长和社会对幼儿的量化评价的压力,幼儿教师不知不觉中会将奖励的目标一维化。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在认知方面的表现,而在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幼儿的多种个性优势在追求统一的目标中被淹没,潜能未得到合理的发现。同时受一维目标的影响,幼儿教师惯用的奖励方式是横向比较,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抬高了一个,打倒了一大片”。有些幼儿会对教师的奖励感到心理不平衡,有些幼儿则会因为目标的高不可攀对自己丧失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都会导致幼儿人格的偏态发展。
(二)贬值效应
凡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奖励亦如此。“批发”加“甩卖”的廉价的奖励不能引起幼儿的心灵震撼。同时也会因为奖励的司空见惯,垂手可得,使其在幼儿里达到饱和状态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正如心理学研究所证明:如果持续地长时间地接受一种刺激.人们就会因“活应”的缘故而变得不再敏感,奖励也会因其轻而易得而贬值。幼儿会对奖励变得漠然,无动于衷,甚至他们会认为这种奖励不是出自真心的,只不过是老师惯用的手段而已。这不仅使奖励自身的身价大跌,且会影响到教师话语的“含金量”,使教师在幼儿心中的人格魅力滑坡。
(三)依赖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某一行为的连续性正强化,会使得行为者对这种强化产生心理依赖。同样,幼儿长期接受奖励会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和贪求。甚至对丧失奖励产生恐慌心理,受这种恐慌心理的摆布,他们会变得格外的敏感,格外关注周围人对其观点和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表现出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进而丧失了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开拓自己人生之旅的活力,人生变得很被动,为了博得他人的奖励,只能按照他人撰写的脚本上演自己的人生之剧。且经常受奖励累计的优越感,不利于幼儿耐挫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