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地理课改推进中的实践误区与反思(2)

2018-06-19 02:35
导读:学生与 社会 、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 理学 科本就植根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 地理学 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
学生与 社会 、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 理学 科本就植根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例4中,生物本是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却将它处理成“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故事,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没关系”,怎么能够产生真正的教学互动和共振呢?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课程理念,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以此为纽带,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 发展 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共同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师生相互促动,教学相长。果若如此,我们还会感到有什么课不好上吗?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现在看来,这个命题仍然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误区四:在师生观念上——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而无用心呵护、真情尊重的教学细节
         
例4:课题是《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高一),师生有这样一个互动过程:教师先让全体学生自己 总结 概括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矿石及岩石等几个概念的关联,继而请二位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学生A的结论完全正确,但最后矿产、矿石、岩石的指向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学生B的结论基本正确,但形式更不一样。老师在对学生A作了肯定性评价和讲解后,即将其成果擦去,写上了自己的预设结论,而对学生B的成果则未加评价。
         
反思: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 影响 。新课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例4中老师对学生的成果评价时是肯定的,方式也是民主的,但是因为要板书美观(课后交流时老师如是说),而擦去学生的成果就显得对学生缺少一种尊重和宽容,也让不少学生感到茫然。而对学生B的劳动不加评价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也容易打击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切莫以为这样的教学小节“无伤大雅”。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去呵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通过优化教学细节来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民主关系,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误区五:在活动观念上——有操作演示等实践活动而缺严谨周密、合乎情理的 科学 设计
         
例5:一教师上《天气与气候》(初一),用这样的“互动”来演示风沙:教师用塑料袋倒泥沙,一学生扇风,另一学生在下风向用一塑料袋接收“风沙”,并准备倒入清水中展示其“危害”。折腾了半天,效果却不佳,反倒使教室里尘土飞扬。
         
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探究和体悟,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 研究 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速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恢复。这个理念正逐渐为一线教师所接受和 应用 ,然而,本例中,风沙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十分生疏和不能理解的现象,如果限于条件而无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的话,也不能这样“一厢情愿”地设计活动方案。我们强调实践活动要有严谨周密、合乎情理的科学设计,就是要研究学情(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生活经验)、把握合理性(合乎情理和地理原理)和必要性(适时、适度、有效)。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的思维品质,这正是地理课程目标——着眼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所要求的!

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研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感悟,是为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化。因此,本文观点仅供大家 参考 ,不当之处愿各位专家、同仁教正。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与音乐的整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