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对1个从小信教的基督教徒的个案研究
任 琦
(浙江师大田家炳教育学院 金华 321004)
摘要:基督教心理学是宗教心理学的1个分支,是从圣经的观点与立场分析人本身之构造。中国国内做这方面研究人不多,也很少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许多方面都是模仿国外研究模式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基督教心理学对中国人民心理的影响进行质化的研究,具体分析基督教心理学对1个从小信教的基督教徒在社会生活、学业等个方面的影响,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心理学。
关键词:基督教心理学 舒减心理压力 心理安慰 心理暗示 心理替代
1、引言
1.基督教的定义
“基督教”1词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使用时比较混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是指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罗马公教、正教、新教3大教派及其它1些小教派在内,也就是英语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
本文所指的基督教就是新教。
2.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在中国有4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在这长达1300多年的基督教在华传播过程中,中西思想文化的交锋和交流得以展开,彼此相识和兼容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因素作为文化积淀和历史延续而影响至今,构成了基督教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复杂图景。
3.基督教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1门边缘学科。基督教心理学是宗教心理学的1个分支,是从圣经的观点与立场分析人本身之构造。
基督教心理学的内容包括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基督教情感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个人和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不同社会地位的信徒参与基督教活动和基督教生活所感受的基督教经验和基督教感情,以及信徒的融会基督教体验、基督教感情和基督教意志的基督教信仰心理状态等方面。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较少。20世纪初,个别大学和神学院曾有外籍教师作过有关宗教心理学的讲座。早期的心理学家陈大齐曾撰写《迷信与心理》1书。此后,在相当1段时间内几乎无人涉足宗教心理学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基督教心理学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研究。但国内做这方面研究人不多,也很少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许多方面都是模仿国外研究模式的。
3、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 抽样方式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基督教心理学对中国人民心理的影响进行质化的研究,具体分析基督教心理学对1个从小信教的基督教徒在社会生活、学业等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我采取了“目的性抽样”中的强度调查,寻找可以为研究的问题提供非常密集、丰富信息的个案。经过认真的调查和大量的访谈确定浙江师范大学02级的叶芳为我的研究对象。下面我将叶芳的个人情况简介如下:
叶芳(根据其本人要求,此为化名),女,汉族,浙江师范大学02级学生,浙江宁波人,1984年10月生,1996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其所在地的省1级重点中学,1999年被浙江师范大学录取。成绩优秀,从小学到高中1直担任班干部,历年来多次获得“3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大1,获3等奖学金。父母是基督教徒,从小信教。
(2) 进入礼拜现场及与被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关系的方式
在确立了研究对象之后,我决定先跟随她进入礼拜现场,进行跟踪观察。我便由同学介绍,经过她本人的同意,开始观察记录。
后来,经过1段时间的沟通和了解,叶芳不但给我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还给了我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3) 搜集资料的方式
1.观察
本研究的观察主要是非参与性观察,最初我只在做礼拜时远远的对她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从第2个星期开始,我开始在做礼拜时坐在她旁边仔细记录她的神态,并提出1些疑问。平时也经常与她在1起学习、吃饭。通过观察,了解基督教文化对她的影响,以及基督教心理学在她生活、学习上的影响。
2.访谈
本研究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叶芳的3名大学同学(室友)及2名高中同学(以电话沟通为主)进行的访问。希望通过她们的访谈能进1步验证我在观察中获得的资料,能从朋友的角度看待叶芳的基督教心理,并得到我在平时观察中无法得到的细节。结合观察得到的资料,我将访谈的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第1类 结构式问题
(1)叶芳和你们认识几年了?
(2)叶芳入教(受洗礼)有几年了?
(3)叶芳家庭成员都是信教的吗?
第2类 半开放式问题
(4)叶芳每周都去做礼拜的吗?比如非典时期也去的吗?
(5)叶芳平时举动有无异于你们的地方?
(6)叶芳会不会拉你们入教?她1般怎样“传教”的?
(7)你们和叶芳的关系怎么样?朋友关系是怎幺形成的?
(8)知道她是基督教徒后,你们对她的印象有没有什么影响?
(9)她对待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有区别吗?
第3类 开发式问题
(10)叶芳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能说得具体点吗?
(11)你觉得叶芳对你有影响吗?在哪些方面?
(12)能否讲1下叶芳平时所做的事情中对你们记忆最深刻的1件事?
3.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来源,也更有利于我从侧面了解叶芳的为人处世原则中基督教心理学对她的影响。文字材料包括:叶芳高中的部分作文、网上资源以及图书馆中借来的相关书籍。
(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对她进行了3周的跟踪观察记录,并利用了1周时间对她朋友进行访谈,最后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在整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1些访问感受以客观的立场加以分析,或在引起我思考的地方加以注释。资料的分析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开发式登陆
在这个阶段,我尽量以开放的心态,讲所有的资料都仔细阅读多遍。在阅读过程中,将1些反复出现的或与我研究问题相关的内容都标示出来,并将自己的想法或与之相关的某些理论写在旁边,然后尽量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陆。这个阶段是跳出了研究者的身份,以点评者的身份用评判式的眼光来阅读文章片段。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如下来自原始资料的类属,它们是:祷告的作用;兄弟姊妹论;上帝赐予1切;上帝与你同在等等。
这个阶段是1个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
2.关联式登陆
在这次登陆过程中,每次只对1个属性进行深度分析,围绕这1类属寻找相关关系,逐渐各类属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确了,发现各类属都是在“心理因素影响”这个核心式类属上展开的。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的有机关联。
3.核心式登陆
在所有类属与核心式类属建立关系后,我在核心式登陆的过程中将核心式类属具体定义为“心理因素在基督教徒信奉基督教中的作用”。在这个理论框价下对原始资料进行进1步的分析之后,我建立了1个扎实理论: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基督教徒信奉基督教起了促进作用。
其余的文字资料的整理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的。以上是对分析的基本程序做了1个简要的介绍。
(5) 写作的方式
借鉴了1些优秀毕业的写作方式,我决定将研究结果以结合型的方式呈现,既以类属法作为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又在每个类属下面穿插小型的“故事片段”。而且,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心理学对基督教徒信奉基督教的促进作用。我将研究结果以“片段再现”的方式加以描述,集中体现了基督教心理学在叶芳生活中的影响。
(6)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在质化研究中需要通过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过程的描述、搜集丰富的研究资料以及恰当的分析方法来提高研究的效度。为此,我选择了“目的性抽样”中的“强度抽样”,选择了能提供丰富资料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观察和访谈计划,并进行了连续跟踪记录;及时对资料加以整理,借鉴各类专家的研究心得;在研究过程中,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后,对某些访谈进行了部分录音。
我的研究模式是参照丁锐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这篇来进行的。
(7) 研究的推广和普遍性
研究这1方面的内容,我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将研究结果进1步推广,或认为研究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我仅是将研究通过我个人的视角展示给大家看,提出了作为1个心理学研究者,对基督教徒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中的心理学因素的看法。
4 对基督教心理学在中国的综合分析
(1) 祷告的作用
片段1:
礼拜天,金华人民广场旁的基督教教堂
进入教堂后,叶芳找了个靠近牧师讲道台的位置,打开圣经,开始默看。片刻之后,执事开始领唱赞美诗。叶芳双手捧着《赞美诗》,神情肃穆,跟随着执事唱赞美诗。约莫半小时后,执事停止唱赞美诗,牧师开始讲道。叶芳也开始将双手垂放在膝盖上,进行祷告,口中不断念着“阿门”。
(礼拜结束后)
研究者:叶芳,刚刚看到你将双手垂放在膝盖上,口中不断念着“阿门”。请问这是什幺仪式?
叶芳:哦,这是祷告。
研究者:祷告是礼拜中的必须仪式吗?有什么作用?
叶芳:应该说是的,祷告意为“教徒向上帝告明,表示1种悔改的方式”。当信徒犯了罪后,他可以向上帝,也可以向牧师讲述所犯的罪事,那样所犯的罪也就不存在了。或者信徒有什么不能告诉众人,却又很想说出口的事情,可以跟牧师说,他们会保守1切秘密的。
研究者:哦,明白了,也就是说这是1种与神进行思想交流的方法?
叶芳:恩,是的。
评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祷告无疑是1种较好的舒减心理压力的方法。
凡人都会有不舒服的窘境,它不是某1个倒霉的人所独有的,即使被尊称为心理学家的人,也有可能在情感重挫的情形下心灰意冷,尤其当今社会的工作压力,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等各种各样的压力都压的人喘不过气来。逃避、压抑、反抗是徒劳无功的,懂得解开压力的人,困扰来袭,别人需要3天的时间,你只须1天半,你的心理就会走出生命的幽谷。
向上帝祷告的过程中,说出了深埋在心底的不能告诉众人,却又很想说出口的事情,给心灵多了点储存空间,也及时舒减了心理负荷量。
(2)兄弟姊妹论
片段2:
礼拜天,金华人民广场旁的基督教教堂
叶芳认真地听着牧师讲解经文,手也随着经文所在页码不同,不断地翻着《圣经》。这时,坐在她后面的1位年约70岁左右的老妇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姊妹,这段经文在哪里?”“在XX页。”
研究者:刚才好象听到那位老婆婆叫你姊妹?
叶芳:恩,是的。
研究者:好象你们之间年龄相差很大啊!教会中都是这么互相称呼的吗?
叶芳:对。在我们基督教教会中,受过洗礼的人无论年纪大小,1律都称兄弟姊妹。做礼拜时兄弟坐左边,姊妹坐右边,是分开的。
研究者:能顺便问问你本身有没有亲姊妹?
叶芳:没有的。
研究者:那有没有希望有个姐妹或兄弟?
叶芳:恩,我1直很渴望有个亲姊妹,可以互相说说心理话。
研究者:哦,谢谢你告诉我
评论——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日益创新,各式各样的联系工具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QQ、E-MAIL、传真、可视电话、手机、小灵通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但这些始终无法像面对面交谈来的知心,亲密。
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我们这1代显得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们这1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心理上讲这是真的,正如约翰·多恩的名句:“没有人是只有他自己1个人的孤岛”。但事实上,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体会到他们是孤岛,和人类的洋洲完全隔绝。许多人根本不晓得他们的孤独有多深。他们的生活,就如田纳思·威廉所形容的,“是1种我们每想起来就害怕,就不想要的孤独处境!”由于他们和别人没有真正的交通,他们的感觉就好象是沙滩的沙1般,由无人性的海浪来回冲刷——和别人有磨擦,却没有建立关系。在这类的社会中,队伍壮大而有生命的基督教,供给他们所迫切需要的机会,使人可以深深地从新鲜的关系之泉中饮水,经历新约圣经所表达的“互为肢体”的真实。
基督教教堂成为信徒门谈论自由和公布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的地方,基督教所宣扬的“兄弟姐妹论”也给了寂寞的现代人1些心理安慰,满足了他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
(3) 上帝赐予1切
片段3:
学校食堂,与叶芳的3位大学同学边用餐边进行访谈
研究者:你们和叶芳认识多久了?
朋友1:我们都是她大学的室友。粗略的计算的话,也有1年多了吧!
研究者:你们知不知道叶芳是基督教徒啊?
朋友2:知道的啊!
朋友3:刚开学就知道了!
研究者:她自己告诉你们的?
朋友2:有很明显的表现的啊!第1次和她1起吃饭的时候,发现她在动筷前低下头,闭上眼睛,好象在祈祷,就觉得很奇怪啊!问了她之后,才知道她是基督教徒。基督教徒在吃正餐之前都要向上帝祈祷,感谢上帝赐予他们食物。
朋友3:还有啊!她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做祷告的,在向上帝汇报1天的行为吧!
评论——人都是有精神需要的。精神需要是人所独有的1种体验,因为人才有意识到自身的能力,人有意识到自己心理历程的能力,明确地说,只有人才有意识到自身需要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精神需要定义为需要的需要。这1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俗话中有“进庙不烧香,出庙心发慌”,这句话,这正说明人有1种精神需要,那就是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从信仰中获得精神满足是最显见的事实。但是,即便是这种极端的精神需要,却又和生物需要、社会需要联在1起,大多与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生物需要有关。基督教徒信仰了基督教,从精神层面上就或得了依托感。在他们的信仰中,上帝赐予了他们1切,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