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以性别角色理论和其它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为参考编制了大学生性别角色刻板认同问卷,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运用此问卷对高校在校生性别角色认同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认同与传统经验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和现代的社会总的趋向(职业取向的双性别化)保持相对1致性,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存在。
关键词 性别角色刻板认同 问卷 大学生
分类号 B848
1 研究之缘起
性别角色历来是心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很多学者和专家就性别角色提出过各自的理论与量表。其中性别角色1词,最先是Constaninopley在1973年对性别角色研究进行理论性的定义,对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加以界定:“性别角色的特质多少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两性划分相对稳定的特质。” 张春兴(民84)的定义则归纳指出:“所谓性别角色、性角色即是指在某1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因此性别角色乃是经由行为组型来界定,而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显的言行服装等。”[1][6],同时,传统的性被角色模式认为:1、性别角色的纬度是单1的、男性化与女性化是1个纬度的两个极限,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纬度的某1点上;2、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与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2] 1974年BEM根据Rossi的“双性化”概念,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她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4个类型: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2]。发展合宜的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在大量的性别角色研究中,相关专门术语的使用相当混乱,而在性别角色测量的实际内涵中,性别角色行为、性别角色态度与性别刻板印象等,皆与性别角色息息相关。对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在国内起步也较晚(李林仙,1995;王道阳,黄胜山,2003;李竣,2003;卢勤,苏彦捷,2003;曾国军,1998;赵丽琴;刘红,张维杰,2002;赵妙林,许百华,2202;郭爱妹,张雷,2000;袁立新,卢声达,2002;刘红,2003;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莘,2000)。
性别角色(sex-role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1般看法。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认为,在1些行为和人格特征上男性应该怎样,女性应该怎样。[3] 国内对与刻板方面的研究仍不是很多,对与刻板的量表编制很少,钱铭怡等做过1些相关的研究,刻板印象(观念)是指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与要求。太代表着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它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它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社会压力之1。性别刻板印象不仅规范着性别角色行为模式,而且期望性别角色实现相应的角色行为和规范。[12]但整体来看台湾的1些学者在这1领域比大陆做的更完善(许素爱(民79) 根据Carelli(1988)、Vetter和Others(1978)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定义,并参考Wilson和Daniel(1981)的「刻板印象量表」编订而成,其量表内容以叙述性的句子呈现,经项目分析共得正式量表35题。其中正向题25题,反向题10题,正向题答符合者得0 分,答不符合者得1分;反向题则反之。量表得分愈高,表示愈不具刻板印象态度;林敏宜(民82)测验内容分成玩具、职业、家务工作、人格特质、等4部分,每1部分10题,每1题男性化项目及女性化项目各半。施测时以照片及彩色图片辅助之;林惠雅(民82)参考Fagot(1974,1978)以李然尧(民72)等文献编订而成,其测验内容内为男性化与女性化的人格质、职业工作、家庭事务、玩具与活动之刻板印象,共有55题;每1题均有3个选项:适合男孩(性)、适合女孩(性)、适合男女孩(性),选项与同性别的刻板印象符合者以+1分计鼻其余以0分计算,得分愈高代表其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愈高。)[1]
2 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教育学习及发展的角度,用心理统计(SPSS12.0)的科学方法,探讨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的认同,建构问卷并试图检验其信效度。以其结果提供学术研究、两性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参考。兹将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胪列如下:
2.1. 以文献回顾及内容分析,探求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之内涵及相关研究。
2.2.根据理论假设编制大学生性别刻板认同问卷,并用统计学之方法加以检验,与修改。
2.3.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归纳结论,提出建议,以为学术研究、两性教育辅导之参考。
3 重要名词解释
3.1大学生:指的是在校的大学生(本科阶段1至4年级)。
3.2性别角色:指在某1社会文化中众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9]
3.3刻板观念:是对人或事所持的僵固不变的看法或信念。[9]
3.4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就是人们在性别角色上持的刻板观念。[9]
3.5认同:是指对某1观念、态度或行为的赞同和认可。
4 研究之方法与步骤
4.1.研究方法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内容分析编制问卷的初稿,首先进行1次预试,并根据预试结果,采用项目分析,按总分高低分数组在各题项得分上的差异性检验验、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问卷结构,筛选并修改试题,并进行内部1致性分析及重测信度。最后进行1次正式测试并对结果作出相关分析和探讨。
4.2研究对象
本问卷名称为“大学生性别角色刻板认同问卷”。其适用于对象为学龄为18岁至24岁之在校大学生,含就读专科1至3年级和本科1至4年级学生。问卷不包括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
4.3理论架构
根据之前国内的1些学者对于性别角色两表的编制及修订,以及张春兴关于行为组型的界定(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显的言行服装等)。我们提出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理论架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包括3个纬度:外显的服装、发型、形体;人格特质、行为倾向;社会角色分工、待遇。
4.31外显的服装、发型、形体
是指两性间外显的(除第2性征外)的其它方面,主要包括穿着的服装、装饰物、发型、体形等。
4.32人格特质、行为倾向
指对男性与女性在学习和社会中的行为倾向和处世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以及1些人格特质(包括勇敢、自卑、责任感、领导能力等)。
4.33社会角色分工、待遇
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分工、职业倾向、工资待遇,家庭角色方面的差异性。
4.4问卷编制根据以上理论架构,参考其它学者的报告,抽取其它研究中存在差异性的人格形容词和行为样本,撰写题目,编制预试问卷[1][2][4][5][9][12]。题项的表述为1些有较好代表性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包括外显的服装、发型、形体;人格特质、行为倾向;社会角色分工、待遇3方面。试题采用李克特5点作答法,答案依照“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为5个梯度。要求被试就其对各叙述同意的程度勾选符合其态度的选项,被试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对性别角色刻板的认同越低,反之则认同越高。数字分别为1.2.3.4.5.。记分时,正向题依次记分,反向题则反之。(见表1)
4.41 第1次预测问卷(删题前)的采样与统计分析
(1)第1次预测采样
问卷题目编制好后,为了解初选题目内容是否清楚,以及能够区分两性的观念,乃先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2年级共250名(有效被试)进行预试。具体抽样见(表2)。
(2)第1次项目分析
预测试题经项目分析(采用高低分组27%,T检验求其差异性是否显着)后,发现除4题(1、18、37、46).鉴别力未达显着性水平(0.05)宜删除外,其余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3)第1次因素分析
经过1次预测后,将原始试题49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结果发现若配合当初试题,强制保留10个因素,则10个因素能解释全部变异量的52.40%
4.42第1次预测问卷(第1次删题后)的项目及因素分析
(1)第2次项目分析
为慎重起见,在删除题项后再进行第2次项目分析,发现各题项鉴别力均达到显着水平。
(2)第2次因素分析
经过第1次因素分析后,删除了部分题项后,再进行了1次因素分析和内部1致性检验,
可知:因素分析第19题和22题间相关高于其它题项,证明可以归为同1因素,但考虑到这1因素题量太少,同时内部1致性系数很低(Alpha= .1165)所以将其删除,并再进行项目分析与因素分析。
4.43第1次预测问卷(第2次删题后)的项目及因素分析
在删除1个因素(F9)后,进行第2次统计分析,将剩余43题进行项目分析,其结果各题鉴别力也达显着水平。
经过第2次删题后,将剩余43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结果发现若配合当初试题,强制保留8个因素,则8个因素能解释全部变异量的48.712%,同时进行问卷内部1致性系数检验。
4.44第1次预测问卷(第3次删题后)的项目及因素分析
(1) 第3次项目分析
从第2次删除题项后信度分析可以看出,第10、43题与总分的相关较低,考虑将其删除,并进行第3次因素分析与内部1致性系数。从因素分析结果看,强制保留8个因素,则8个因素可解释全部变异量的49.443%
4.45 第1次预测问卷(第4次删题后)的项目及因素分析
由于第3次因素分析后得到的F6、F8信度系数偏低,所以删除这些题项后再次进行项目和因素分析。强制保留7个因素,则7个因素可解释全部变异量的51.161% 。(内部1致性系数见表6)
4.46 因素命名
按照预测试题(第4次删题后)的因素分析,决定保留5个因素,删除原来的F3、F6因素后,分别依据之前的学者研究[1][4][5][9][11]和题目的内容进行命名,分别为:
4.5 编制正式题本并进行施测
在以上工作结束后,我们对修正后的问卷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34份,有效回收率89.33%),样本选择浙江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见(表 9 )。问卷实行团体施测,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问卷各层面的分析
(A18、A26为反向题,百分数统计已经过处理)
问卷的题目除其中第18、26题为反向外其余均陈述为典型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对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认同主要表现在男性比女性要独立,有较好的适应性,有领导能力,更聪明,适合社会工作,更有责任感、创造力;女性比男性更细心,有较多虚荣心,适合家庭工作,更顺从,情感细腻。根据被试得分的高低(赞同程度)来评价其在性别角色刻板上的认同程度。
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学生对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认同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和现代的社会总的趋向(职业取向的双性别化)保持相对1致性,类如,在男性与女性的职业倾向上(A24.我觉得男性适合社会工作,女性应该从事家务劳动)大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反对,其中答非常不符合的有63位,占总回答人数的46.3% 而对于1些类如男性宜从理、女性宜从文;女性更细心、爱虚荣;男性有强的适应力和责任感;以及女性在人际交往更有技巧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仍有相当1部分大学生表示赞同或部分赞同。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过去我们认为是刻板较深的方面,现代大学生已不再象过去那样认同,比如对于女性我们传统认为女性温柔,意志力较弱、,顺从,学习成就、能力(智力、理解能力、创造性等)方面弱于男性。从1方面也说明了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性别角色刻板中的1些性别不等现象已不再认同。
5.2不同性别与问卷得分差异的检验
(*表示P﹤0.05;**表示p﹤0.001;***表示P﹤0.000;以下类同。)
从表12中我们可以看出,除敏感性因子(F4)以外,其余各分问卷和总问卷男性与女性都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在独立性因子(F1)、主动性因子(F2)、嫉妒性因子(F3) 、创造性因子(F5) 、4个纬度上,男性与女性对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认同存在显着不同: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存在更深的性别刻板观念认同感,认为男性与女性在性别角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说是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要求下扮演的角色类型有明显的区分。在敏感性因子(F4)上男女性未有显着差异,即在学习成就,智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不存在显着性认同差异,认为男性与女性1样。
5.3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检验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在有无兄弟姐妹方面,为发现存在显着差异。也就是说明家庭中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认同反映上没有显着的影响。分析结果不支持先前我们假设的在多子女的家庭中,个体会具有较深的刻板观念认同的假设。
5.4城市——农村的差异性检验
从表1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农村的差异性检验中均值为达显着,说明户口的不同未对大学生个体在性别角色刻板认同上带来显着影响,也就是不同户口的个体在性别角色刻板观念认同上没有显着差异。
5.5不同家庭结构的差异性检验
在变异数同质性检验中,P﹥0.05,均未违反变异数同质性假设,可以使用方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被试在问卷的得分上同样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5.6不同养育方式的差异性检验
在变异数同质性检验中,P﹥0.05,均未违反变异数同质性假设,可以使用方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家庭养育方式的被试在问卷的得分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5.7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检验
在变异数同质性检验中,P﹥0.05,均未违反变异数同质性假设,可以使用方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被试除在敏感性因子(F4)的得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外,在其余各纬度和总问卷得分上未达显着差异。通过事后比较发现,经济状况1般和比较困难、宽余和1般存在显着性差异(sig:0.26和0.03)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不同性别的择业上和学习成就,人际交往上存在差异性,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认为在择业上和学习成就,人际交往方面不存在男性与女性的不同,或者说是优劣,而经济状况富裕和1般的学生则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经济状况决定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对学习的动机有关,但本次调查不能反映。
5.8 与其它量表的相关与重测信度值
在正式题本(问卷)的实测阶段我们进行了相关与重测信度的考察,我们采用与艾森克现实感——幻想性测验其中的男、女子气的分量表[10](附录8.3)做区分效标的方法(N=50)来获得我们的指标数。结果显示两者总分相关为 -0.104未达显着,表示该问卷与男、女子气相关不明显,支持了被试的男、女子气对在该问卷上的得分高低没有显着影响的假设。同时该问卷在1个月后的重测总问卷信度值为 0.837,证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适合推广。
6 研究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