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初探
曹 燕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南通 226006)
摘要:文章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探讨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学生意志品质、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美学方面的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物理教学;意志品质;辨证唯物主义;美学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继承和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研究表明,1个人创造力的强弱与这个人智商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缺乏灵活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只有高素质的、具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而又脚踏实地善于思考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素质教育是1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1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本文从几个方面探索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意志品质的培养
1、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1方面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另1方面向学生介绍1些物理学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发展史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了解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臂如当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不仅是1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1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会深深感染着每1个学生。
2、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于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同时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也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很重要的因素。如在回答问题时,由于曾经未答好或出现错误而遭受同学的嘲笑,故产生想答而不敢答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在积极地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学生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丢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而物理学的发展又依赖于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需要哲学作指导。它们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渗透在物理概念的形成、原理的抽象、教材体系、知识结构以及各教学环节中,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以及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受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教育。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以及客观规律的可认知与可利用性。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星体,小到原子和基本粒子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且无不处在运动中。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坚信场的物质性,可向学生演示带电小球在库仑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的实验,用细铁粉显示磁场线等,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坚信场的物质性,并掌握认识场这种特殊物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机械运动、扩散运动和布朗运动,并且通过天然放射性现象及人工的原子核反应等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在不停运动的,且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知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而且可用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祖国现代化建设及航天方面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2元对立统1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规律,在物理世界中当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与其非本质是对立统1的。本质与其非本质都强调着自己而否定对方。但另1方面,它们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在物理学习中要敢于对既成的理论提出怀疑和否定。在怀疑后的探索中,更清醒地认识其非本质,最后达到对其本质的把握,在否定后才能创建新的理论。“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1”的规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在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中非常鲜明地反映出来了。最初,人们赞同光的微粒说,后来由于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成功,从而确立了光的波动说的地位,这是对前1认识的否定。可到210世纪,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波动说又陷入了困境,这是对最初的认识的否定之否定,但并没有简单地回复到最初的认识上去,而是进行了1次认识上的飞跃,对光的本性的进1步研究后又在上述基础上发展成为光的“波粒2象性”学说。而光的“波粒2象性”也仅仅是在现阶段上的相对真理,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光的本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事物发展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1标准。
3、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1关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