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个聪明的“懒人”
2018-06-23 05:5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学会做个聪明的“懒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浅谈信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毕业
——浅谈信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摘 要] “偷懒”分两种对象。其1:教师。就是要学会充分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利用“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代替自己的“包办讲解”;其2:学生。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最终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省去繁多的步骤,从而利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任务。
[关键词] 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反馈总结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学”……这就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偷懒”的大好背景。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1个任务(任务驱动),之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则可以悠哉游哉的在教室里闲逛了(个别辅导)。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1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能否“偷懒”的关键所在。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1般说来,“任务”设计时1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
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先设计1个学习的总体目标,尔后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1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1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1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例如:在学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可给学生布置1个总的任务“制作1份班刊”。然后再根据各课的具体要求,由制作班刊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出,再提出不同的小任务。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强调了“学以致用”这1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1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1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1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以培养学生敢于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实践证明,在平时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敢于自己探索、操作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并对于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能力更快。
(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时,要本着让学生跳1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分层次。除了设计最基本的要掌握的知识点“任务”以外,还要考虑到吃不饱和吃不透的学生。能够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1些更多、更具探索性的任务,而对于学困生,则适当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掌握其中1部分即可。
例如:在省编教材《第10课 太阳能的能源统计――数据的统计》1课中,要求学生学会通过编辑公式、函数来统计数据。对于“公式的编辑计算”,当我们出示表格,以求和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求和命令后,对于学困生:只要求掌握1种求和方法;而对于学优生: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以外,再考虑还有没有其他的操作方法和求和方法,总结反馈哪种最简便。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1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1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1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1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1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1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1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1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2、自主探究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
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1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的需要,如果我们还
教育学生继续坐等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不是某1个软件的应用能力,而是1种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授之以渔”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所以,当我们布置的任务通过书本知识能够解决时,教师就应该“偷懒”,不用多费口舌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实践证明,学生很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大多
数学生觉得有挑战性,愿意探究以外,教师还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学困生。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比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不知道要省力多少,而且更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各个层次的需求。所以老师何不做个聪明的“懒人”呢?当然下1步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3、反馈总结,找出捷径
当学生通过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反馈总结工作,这也是教学生“偷懒”关键的1步。
某1个问题的操作方法往往有很多种,所以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1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1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1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1反3,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但在总结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不要忘记帮学生总结1个比较简捷的方法,要求每1个学生(没有所谓学困生、学优生的区别)熟练掌握简捷的方法。以便在以后具体应用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也就是我1直强调的叫学生做个聪明的“懒人”,学会省略多余的步骤,节省时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上信息课的兴趣更加浓厚,而且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不像1开始只喜欢跟着老师走。现在的学生以开拓出1条新路而感到自豪。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很轻松,我备课的唯1重点就是想出1个好的“任务”,之后的事,就全由学生来解决了。1句心里话:做“懒人”挺好!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学林出版社出版。
3.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樊志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