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重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杨倩茜 齐建辉 李荣 张洪菊 周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随着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和谐校园理应成为校园建设的目标。当前,影响和谐校园构建的因素很多,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迫在眉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梳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成因,并积极地探索了解决这1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校园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主要把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作为学校主要的帮助工作,而忽视了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教育部的1项调查报告显示:13万名大学生中,25.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人格异化,因心理健康有问题而休学和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人数的37.9%和总退学人数的64.5%,均居首位。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贫困生人数占到1半以上。实践表明,作为高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学校仅从经济上帮助是不够的,怎样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心态这个关键环节,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秦(秦皇岛)唐(唐山)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概述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四所高校的14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贫困生共计462人,占33%;特困生224人,占16%,没有1个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85%左右的贫困大学生能正视自己的经济状况,正确面对贫困,以积极的心态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15左右%的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心理,其中极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1,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秦唐地区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物质繁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部分从贫困地区考入的贫困大学生,面对比原来发达的物质文明,心理产生较大落差,因不平衡而产生自卑心理,把自己封闭在1个小圈子里,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把自己家庭经济状况讲出来,甚至拒绝、逃避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第二,虚荣心理有所膨胀。少数贫困大学生,羡慕现代城市的汽车、洋房、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物质享受,以及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所谓繁华,禁不住的诱惑,盲目赶时髦、追潮流,宁可不吃饭或者少吃饭节约钱来购买时装或者高档日用品。
第三,自信心不足。经济条件的落后、学习的压力、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就业的压力,以及长期的自卑心理,从而使1些贫困大学生对自己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感渺茫,而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第四,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这1心理在这1代“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