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2018-06-26 01:4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论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对“和谐”概念都有阐述.如今,我
摘要: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对“和谐”概念都有阐述.如今,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说是理论的一次升华.而和谐校园建设又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和谐”、“和谐校园”的界定,和谐校园建设提出的背景,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的关系阐述如何去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和谐;和谐校园;法治
1 和谐概念的界定
从
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有学者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哲学上的解释: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着的各方也是既斗争又统一.和谐的最高表现在于矛盾着的各方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和谐社会的构件其实就是化解矛盾的过程.
2 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出
什么是和谐校园?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 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学生天性的教育,为每一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早在《共产党宣言》里,对和谐社会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在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而和谐思想的端倪来自于“十六”大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003年SARS的出现,SARS过后,我们反思这场公共危机风波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这条腿太长,而社会发展这条腿又太短,东方巨人在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两大理论:一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主义
2004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在5种能力中,第四种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到了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里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总书记在给的这六大要素(民主与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环境要素)里用的是价值判断(应然状态).他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006年12月2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在北京召开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至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理念正式提出。
3 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背景
首先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其次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典作家有一系列判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判断。在对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最新理论成果时,我们更要注重最新的理论成果。而我们目前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然后是现实的需要。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但是也随之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不协调;人才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