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与应然追求(1)

2018-06-26 01:5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与应然追求(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教学活动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
[摘 要] 教学活动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命活动,体现着特定的价值取向 。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价值取向存在重视局部价值,忽视整体价值;注重工具价 值,轻视目的价值;重视浅层价值,忽视深层价值等方面的误区和偏差。教学活动的价值取 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应在不同取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顾此失彼。从价值取 向的主体维度来看,教学活动是“为了我们”的价值活动;而从价值取向的内容维度来讲, 它以幸福为终极取向。
  [关键词]教学生活;价值取向;现实诊断;幸福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6-0026-04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价值实现的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命活动, 体现特定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每一种具体教学行为的取向或定向,都是各种具体教学价值取 向 综合作用的结果。叶澜教授曾指出:“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 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 ,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们 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1]那么,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价值取向存在哪些偏 差,新时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取向?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
  
  海德格尔曾说过,提出或遇上一个问题“并不仅仅意味着这问题作为问号被说出来让人听到 和读到,而且是说,对此问题提问,亦即:使问题得以成立,使问题得以提出,迫使自己进 入这一发问状态中”[2]。当我们对教学价值取向进行诊断时不难发现,教学价值 取向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偏差,具体来讲包括: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敝厥泳植考壑担忽视整体价值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然而,人们往 往注重教学价值体系的某一层面或某一维度,相对忽视教学价值体系的其他层面或维度。换 句话说,注重的是某一价值主体或价值主体的某一特定需要的满足,而忽视其他价值主体( 如教师)或价值主体其他需要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注重教学活动在学生生命智育中的价值,忽视教学活动在生命德育、生命美育中的积极 作用。以道德教育为例,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被人为地从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割裂、抽离出来 ,成为某教师或某机构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的活动。实际上,道德不只是一个认 知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修养问题;它也不是高谈阔论的对象,而是一种实践伦理。因 而,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具体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 ,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即“生活德育”模式。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合乎 道德的教学语言与教学行为本身就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乎道德的交往和 沟通,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学生活不仅仅传授着知识,也在一定程 度上对学生进行着德性的教化和形塑(如仁爱、善良、宽容、勇敢)。这样一来,教学生活不 仅是生命智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生命德育、生命美育的有效途径,具有认知价值、道德价值 和审美价值。
  二是关注教学生活在学生生命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教学生活在教师教学智慧、教学德性养 成 过程中的作用。就教学德性而言,它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内化而成的获得性精神品质,在教 学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教学德性既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也不是外在赋予 的,而是内生于教师合乎德性的教学生活中,或者是“化知识为德性”。教学德性既生成于 合乎德性的教学生活,也可能毁于教学生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德性成于活动,要是 做得相反,也毁于活动;同时,成就着德性也就是德性的实现活动”[3]。
上一篇:学分制下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探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