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018-06-26 02:0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
摘 要: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关键词:创造性 亲历 生活 兴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的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大程度的深入挖掘教材。作为农村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近两年来我们就这个现实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化静为动,让学生亲历教材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很多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动或情境没有动,那么“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情境变成活动的,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沙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并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从实验操作中亲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经过亲历活动构建起了数学知识,印象很深。二、让教材走近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
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比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又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们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学生当然异口同声说喜欢。接着,我详细介绍了“我是聪明的小司机”的游戏的规则,
音乐慢慢响起,多媒体课件出现画面:汽车从小学出发,车上有8位小朋友。汽车一路行驶,公园到了,停车,从后门下了3位小朋友,从前门上了2位小朋友,汽车又开了,最终到达中学。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到中学时你的车上有几名乘客?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7人,因为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少一个,从8个人里面去掉1个所以现在应该有7个人在车上;有的学生说,车上原来有8人,前门上车2人,车上共有10人,后门又下车3人,现在车上应该有7人;有的学生说,从小学出发时车上有8人,到了公园下车3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2人,现在车上应该还有7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7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3人(要用减法算),又多2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教材资源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怎样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学习新知的兴趣,是我们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翻开新教材可以看到,编者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着、有趣味的图示、画面和语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数学,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非常符合学生的特点,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效的活动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置学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让学生在悦耳、悦心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前,先出示一组数据:2008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0人;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面对这一连串的数目,学生顿生疑问:它们是多少?怎样读呢?学生的求知欲高涨,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课本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投影显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设问:现在要求这块草地的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用方格图数出面积到草地不能数出面积,创设了旧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出的现实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总之,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化教材,让学生亲历教材,教学内容才会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适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使教学立足于现有水平,挑战潜在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论文出处(作者):德江县长丰中心完小 李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论幼儿艺术教育的综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