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乡村落地人才(2)
2014-10-29 01:13
导读:二、工学结合“15 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从“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出发,在总
二、工学结合“15 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从“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和借鉴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
“15+5”意为每学期20周的教学进程中,15周为校内教学,其中包含必要的理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每学期安排5周的专业生产实践,学生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活动或顶岗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在教学方案的指导下,按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练达必备的专业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专业能力螺旋式递进,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渐上升。
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期间,实行现场技术人员导师制,学生在生产岗位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第一、二学期,学生在畜禽饲养管理、常见疾病防治、繁殖育种、饲料加工调制等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第三、四学期,根据学生的意愿,结合本乡工作特点进行定向培养和顶岗训练,达到胜任岗位工作之目的。
三、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围绕“养、繁、防、治、管、加、销”七大要素,打破原学科制教学体系框架,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专业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体现实用、适用、应用的理念,课程内容删繁就简,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
1.增设部分课程 结合毕业生工作场景的需要,增设农村
社会学、农村发展规划、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农村发展的现状,把握农村发展动态,具有适应乡村工作环境能力,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整合部分课程,使之与生产环节相吻合将牛羊饲养管理技术、猪饲养管理技术、鸡饲养管理技术、动物内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外产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动物寄生虫病防制技术等7门课整合为牛羊生产、猪生产、禽生产三门课;将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整合为兽医基础;将无机及分析
化学、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整合为
应用化学。整合后的课程更具有岗位针对性,内容设置与生产一线关键技术和环节相融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 3.教学组织灵活多样根据畜禽生产周期,结合行业生产特点,依照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有些内容和课程可先讲后练,亦可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结合现场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其它课程与之相匹配、有机穿插教学,达到时间、空间多维利用,信度、效度相统一。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1.以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室与校内生产基地相结合、基地与行业企业相融合。
2.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入校后即接触专业生产实际,营造专业学习氛围,达到早实践、多实践,整个学程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目的。
3.遵循从简到繁、从专项到综合的原则,与畜禽生产周期和主要环节密切结合安排教学,通过紧密结合实际的螺旋式周期循环,使学生掌握综合专业技能。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积极与省内、外行业生产企业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实行双证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定有机融合。在毕业前,按着国家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每名同学毕业前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都能获得高级动物疾病防治员、高级家畜饲养工、高级家禽饲养工、高级畜禽繁殖工等2个以上畜牧兽医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