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克思与科斯探析企业性质逻辑路径的比较(3)

2014-11-05 01:39
导读:三、马克思与科斯探析企业性质逻辑的比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斯与马克思探析企业性质的逻辑路径极为相似:两者都是从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想

  
  三、马克思与科斯探析企业性质逻辑的比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斯与马克思探析企业性质的逻辑路径极为相似:两者都是从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想均衡状态出发,从生产组织与市场价格机制的关系人手讨论企业的性质,都将人格化“权威意志”视为企业的重要特征,并通过“权威意志”在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的作用解释企业的性质。但很明显,两者关于技术、要素、生产组织的制度形式等方面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结论上也根本不同。
  在企业性质解释上,科斯认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_企业组织形成有利于减少“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我们发现,科斯只是用企业与市场两种组织机制的交易成本比较说明企业组织形成的意义。
  事实上,引人交易费用后,科斯的讨论不得不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展开:一者是目标层面,其讨论的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约束给定、行为主体的最大化目标以及技术条件的外生性假定。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终将导致要素均衡价格体系,但在正交易费用条件下,这种理想均衡价格体系只能停留于一种潜在的可能;另一者则是方式层面,其讨论基础在于存在正交易费用,科斯默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都可以完成各要素一体化组织,只不过两种一体化方式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交易成本差异。
  依照科斯的逻辑,一旦在新古典厂商理论基础上引入组织制度分析,对企业权威而言就分别在目的和手段两个层面上产生了技术和制度两种行动目标:企业权威既要依照要素相对价格进行技术关系选择,确保达到新古典意义的一般均衡价格,实现对要素的最优技术安排,又要以交易费用为度量维度,对企业进行规模调整,以达到企业和市场的制度边界均衡。然而,企业权威努力的这双重目标难以统一:一方面,科斯认为,企业组织内各要素的定价成本随其规模的扩张而递增,企业与市场的制度均衡条件,是由企业组织同一笔交易所节省的边际交易成本等于由市场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可见,交易费用是科斯用以解释企业替代市场的必要性意义和企业规模的惟一维度,只要均衡价格存在的约束条件不变,发现相对价格机制之间的边际替代——企业替代市场或者企业规模变迁——所改变的只是要素的定价成本,而并不改变均衡价格体系本身。但另一方面,在新古典理论中,边际替代方法与要素规模报酬递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厂商对同一要素的连续追加使用往往导致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要素报酬随之相应下降。对此,科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一旦某种要素纳入了企业一体化组织,“这意味着,相对价格体系已发生了改变,新的生产要素安排将出现。”这样一来,科斯就不能仅仅通过比较“所增加的内部组织成本”和“所减少的发现相对价格体系的成本”说明企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科斯意识到他的理论努力陷入困境,“现实世界中,企业的这两种职能——通过预测需求和根据这种预测进行行动而对相对价格体系产生影响并进行管理,以及作为给定相对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通常是由同一些人执行。但是,在理论上似乎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科斯的理论逻辑无法保证企业权威在技术与制度两种目标上的统一,但是,由于“科斯第一定理”关于零交易费用状态的解释实际上延承了新古典关于要素技术关系外生性假定,这恰好掩盖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替代对要素技术关系产生的影响,为上述逻辑困境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马克思通过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别从某一部门既定时期平均技术条件和产品需求总量两个维度,确定价值(均衡价格)的决定因素。与科斯外生性要素数量约束与技术关系不同的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决定要素均衡价格(价值)的技术和数量因素内生于解释模型,并且两者存在紧密联系:技术变迁会改变要素的相对稀缺状态,进而引起产品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价值)的变化;并且,部门平均技术水平变迁的根源在于部门内各生产者提高自身技术状态的努力。这样,马克思揭示了市场均衡价格决定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以这一联系为基础,从技术层面解释企业组织的一般性质,即:企业内在自觉有序分工特点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这是企业组织适应价值规律运动、逼近经济生活“应然”理想状态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以价值决定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讨论只是从技术单一维度解释企业的一般性质,与企业制度特征无关。如若我们进一步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讨论企业的特殊属性,那么,企业组织同时也是资本获取最大化利润的手段。
上一篇:浅谈工程项目本钱控制 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本钱治理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