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外语外贸人才(3)
2015-10-26 01:02
导读:高校外语外贸专业按照代写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可分为单学科、双学科、种学科和复合学科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四种模式的并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
高校外语外贸专业按照代写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可分为单学科、双学科、种学科和复合学科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四种模式的并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性学习的可能,符合多元化社会对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外语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对模式的理解。其一,它要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其二,经历规范、惰性、僵化的发展过程,从而为模式的发展、变革提供了产生变化的条件和基础。与多元化社会的转变相适应,外语外贸专业教学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要设计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选择性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对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2.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现在一般将外语外贸专业培养模式分为外语外贸、“外语外贸 专业”、“专业 外语外贸”、“外语外贸 专业知识”、“外语外贸 专业方向”、“非通用语种 外语外贸”及双学位等几种,这种划分往往考虑的是外语外贸与某一特定专业在课程层面的组合,而没有考虑外语外贸与某一大类多学科的交叉,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划分的突出缺点,一是学生选择余地小,二是各模式间学生能力特征模糊,相互间区分度较小,存在学生毕业后的专业特征不明显和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国外高校以学科概念为出发点提出的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给了学生以更多的选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值得高校外语外贸专业借鉴。(1)单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纯外语外贸专业。培养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外语外贸语言文学知识。(2)双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学习两个学科的课程,且这两个学科均属于人文学科这一大类。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外语外贸 法律、外语外贸 经贸、外语外贸
音乐,等等。(3)种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外语外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学习属于人文大类的多个学科的课程。例如,外语外贸 历史 地理、外语外贸
政治 法律、外语外贸
哲学 教育学等等。(4)复合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外语外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跨越人文大类学科的界限,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多个学科的课程,组成复合学科的课程。例如,外语外贸 计算机、外语外贸 农学、外语外贸 计算机 自动化,等等。双学科、种学科、复合学科均属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我们在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变成一种死板、单调的模式,就会产生惰性,走向偏执、极端和僵化,从某种意义上又回到了“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老路。将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层面而不是从课程层面、从学科大类而不是从某一专业层面按以上四种类型划分,充分体现了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弹性和复合性,所培养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学生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中国大学排名 (二)课程设置与学分
1.课程类别。教育部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外语外贸专业外语外贸教学大纲》将外语外贸专业课程分为外语外贸专业技能课程、外语外贸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种类型。外语外贸专业技能课程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外语外贸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外语外贸、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外语外贸专业知识课程是指有关外语外贸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课程,如外语外贸语言学、外语外贸词汇学、外语外贸语
法学、外语外贸文体学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指与外语外贸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2.课程设置原则。实现外语外贸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做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效,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问题,而且还有人才培养观、市场定位、专业建设、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这里,人才培养观和市场定位是构建课程体系模块的前提。(1)选择性原则。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校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进校后能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所以,设计外语外贸专业各培养模式的课程时,在保留外语外贸专业基本特征即专业技能课程的前提下,要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外语外贸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自由。(2)适应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应该以社会需要作为判断的标准,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所需要就是合格的人才。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地进行修订并留有调整的余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