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体制探讨(2)

2016-04-28 01:00
导读: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尚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我国人力资源部门政出多门,一些地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也不统一,相互

  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尚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我国人力资源部门政出多门,一些地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也不统一,相互协调比较差。同时,我国现有分配制度还不健全。根据我国人事部对典型企业的人才调查显示,我国现行人才收入分配政策有两个突出的缺陷:一是个人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二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过小。部分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中的平均主义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适应自主创新要求建立人才支撑体制的途径
  
  1.聚才体制全球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集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科研项目的攻关,都不是依靠单打独斗就能够完成的,往往需要汇集众多人的智慧,依靠群体的力量,共同协作。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起全球视野,不断完善吸纳人才的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集聚人才方式,大力推动创新型人才集聚体制的多样化与全球化。
  通过聚才体制全球化来实现创新型人才集聚一般有三条途径:从海外引进创新型人才,大力吸引海外中国留学生,以及培养本土创新型人才。我国需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和两个市场,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通过取消人才引进审批制,建立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一站式创新型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同时,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需求预测、信息发布以及人才信息库等制度,继续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的建设,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形成我国创新型人才聚集洼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人才环境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来说,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既需要抓人才硬环境建设,优化创新型人才居住的生态环境,又需要抓人才软环境建设,优化创新型人才的人居环境,努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2.配置机制市场化。目前,我国的人才配置机制正顺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逐渐由计划配置为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为主。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化的核心就是要寻求人才和单位的最佳组合,从而降低人才交易成本,提高人才配置效益。
  首先,要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由政府所属向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转变。通过大力发展人才中介组织,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才市场网络,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为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定,逐渐完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从制度上保护组织和个人在人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
  其次,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保证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的自主权。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人才的择业自主权是实现人才配置机制市场化的前提。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向价值化、间接化、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同时,积极推行创新型人才的聘任制,完善契约化管理办法,实现企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使用人单位与人才个体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法制化、公开化、动态化和契约化的平等关系。
 3.任用体制业绩化。国际通行的人才标准一般都是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因为业绩是人才真才实学的最好的也是最客观的体现,是对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最终检验。因此,要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使用观,尊重人才的价值,努力实现人才的价值。这就需要坚持以能为本观念,打破资历、学历等的限制,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首先,要为年轻人才提供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年轻人才思想活跃,敢于竞争,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据有关研究和分析,28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获奖研究的年龄平均为38.7岁,对世界701名著名发明家研究分析,结果发现61%的人在25岁以前有了第一个发明,首次发明平均年龄为21.3岁。我们要从各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大胆启用青年优秀人才,为他们创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多种机会,给他们压重担,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加快成长。
上一篇:宝鸡农村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