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3)
2016-05-14 01:03
导读:4.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素质 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素质应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沟通、谈判等多个方面。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因此
4.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素质
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素质应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沟通、谈判等多个方面。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因此组织中知识产权人才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有明确的中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配合其他部门来实施组织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人才要具有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协调各种资源和各种关系的能力,既要能协调好内部的关系,又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专利代理人要通过与长期跟踪相关技术的公司人员交流才能对该技术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专利文件,达到较大保护力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知识产权人才要善于开发其沟通能力。此外,知识产权领域中会经常遇到纠纷处理及知识产权相关谈判,因此拥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从企业层面来说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合法权益,增强其经营能力;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利于捍卫国家应得利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比如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谈判,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利益和长远的经济发展。
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途径
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日益提高呼唤大批的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依据当前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现状,结合知识产权人才所需的素质结构,同时借鉴国外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先进经验,为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1.强化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已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体系。其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符合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但仍然存在问题。高校应加强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持续的适应性调整,使知识产权人才重视科技、国际贸易、外语及信息知识的学习,注重沟通、谈判、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为确保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在选择生源时应着重考察学员是否具有理工科背景。原因是虽然知识产权学习的多是与法律有关的课程,但由于知识产权领域更多的是要接触到一些高科技、高新技术项目等,因此有比较好的理工科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技术或产品,再做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时也更方便一些。
由于知识产权领域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高校应该为知识产权专业的人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增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统一起来,也为未来的
就业做好充分的实务准备。高校教育资源的性质决定了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知识,各个高校之间可通过交流合作来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共同塑造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
2.重视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科研院所是我国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成果。科研院所从业人员大多从事与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的工作,这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知识产权工作的增多和法律贸易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科研院所对知识产权人才也提出了迫切性需求。
对于相关人才缺口,科研院所除了外部引进,其依据自身长期从事科研的条件,通过有效的培训制度,也可培养所需的知识产权人才。首先是进行培训的需求分析,比如在专利申请及其流程中,科研院所中知识产权工作者的水平较高。但是,在专利侵权分析(特别是出口技术项目专利侵权分析)的理论与实务、专利发展战略、法律基础知识、外语等方面则比较薄弱。通过有效培训分析,明确知识产权人才素质结构中有待提高的方面,从而使知识产权培训更系统,更具有针对性。其次是坚持培训的连续性,培训的过程和效果并重,并且和工作业绩挂钩。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部门应树立市场化的培训意识,做好投入与产出分析,对从事知识产权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员定期考核,井将考核的结果反映在薪酬及职位晋升等显性指标上,切实发挥培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