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素质银行会计人才培养(2)
2016-05-16 01:02
导读:2.3 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 据了解,大多银行会计教材,对近年来新的银行法规或业务种类均没有涉及,特别是关于信息革命的第一代 计算机技术 、
2.3 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
据了解,大多银行会计教材,对近年来新的银行法规或业务种类均没有涉及,特别是关于信息革命的第一代
计算机技术、第二代的网络技术以及第三代的电子商务技术在教材中很少有体现,商业银行新兴的中间业务也基本没有涉及。一些新版教材虽有变化但调整不大、新增的内容并不多,基本上只是把原来的内容在章节上做出调整,如近几年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调整、四大国有银行提高同业拆借、信用卡普及、社会上最引人关注的住房按揭等热门话题,教材中只用一两页简单介绍甚至根本不作介绍。
2.4 学生学习的目的_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银行会计的实用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对于实务操作中为什么要如此却讲得很少,大量的现行
规章制度作为学生生涯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记住甚至背出来,学生为应付考试只得起早摸黑地死记硬背。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授课方法单一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并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自觉学习。这种被动的知识传递方式造成学生只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 对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
知识经济下的银行会计教学应该是实施未来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素质教育凸现的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和重视学生主体的教育。因此,银行会计教学应顺应数字化潮流,改重记忆为重思辨,改重技能为重思考,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提问、质疑和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求异性、多向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思维能力。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1 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银行会计教学的手段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会计教学那种枯燥乏味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逐步减少,代之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
辅导下,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多种学习方法组合在一起进行的以自我学习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过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将逐步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从互联网上浏览或下载有关的互动式网络课程的网页,学习他所需要的有关会计知识,传统的教科书和字典主要是用于会计课程的学习辅导,课堂教学以小组讨论为主,在线的测试随时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学生掌握学习的进度,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专家进行交流,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其中通过国际互联网学习会计知识将会逐步成为主要学习手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活动的主角变为配角,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这种在先进的会计教育理论指导下,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会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全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更好的教学效果,即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当然各个学校的条件不同,生源不同,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会因校而异,但银行会计的教学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是大势所趋。
3.2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情绪强烈但善于控制。高尚情操日益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等等。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如滥用充沛的精力与蛮干,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时,易成为情感的奴隶;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为了培养银行业高素质后备人才,在大学期间就应注重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与熏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职业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银行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银行会计工作的艰巨性;从热爱银行会计事业开始,把个人的理想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银行会计人员必须廉洁奉公、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同时,职业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提倡先公后私、重贡献轻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