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经济与人力资本产权化(2)

2017-08-06 03:21
导读:中国是一个地广人稠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多重的、复合性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工业

  中国是一个地广人稠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多重的、复合性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整个社会的主导产业正由资源型、能耗型产业向知识型、智力型产业过渡。研究人力资本的核心问题——人力资本产权恰好能为这一系列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处在改革中的企业能够逐步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
  人力资本产权化的曲折过程和积极意义。目前国有企业只承认物质资本的合法性,而人力资本产权没有得到承认,更没有在实践中找到产权保护、产权交易、产权实现的途径。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引入人力资本产权,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流通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引入人力资本产权需要相应的配套改革,如在法律上给予一定的保护;建立统一、开放和公平的人力资本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对于摆脱国有企业目前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寻优的过程。人在动态中产生危机,思维在动态中变革,机制在动态中完善,企业在动态中产生活力,通过借鉴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改变旧的、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真正使人力资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理念。
  将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应用于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产权制度上,存在着产权归属界定不清的问题,企业中的产权关系不够明晰,缺乏产权的责任主体和驱动利益的调控机制,其中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将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应用于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将会解决人力资本产权不明晰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新经济中最重要的“劳动”是“创造、创新”性智力劳动。要将知识性人力资本的“创新劳动”的巨大潜在价值释放出来。重视知识经济,归根结底首先是重视“人”,重视知识性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正确处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复杂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全社会引导到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创造知识、尊重知识劳动者的轨道上来。强化人们人力资本的投资理念,改变政府、企业、家庭投资行为短期化和人力资本投资滞后的状况。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大批企业家。国有企业出现“放乱收死”的循环怪圈的主要原因,恐怕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不明。由此,为妥善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循环怪圈”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要合理安排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
  
  构建国企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及运营模式
  
  人力资本产权化是解决国企深层次矛盾的需要,是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点,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次飞跃的动力所在。构建国企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及运营模式是当务之急。
  国有企业,作为在市场经济中“特殊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人力资本有效运营的制度框架之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企业组织成员即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个人自主性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目标的政策公益性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相关配套改革的同时进行,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环境。
  承认人力资本应享有企业产权,并在法律制度安排上给予保证。企业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本是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价值必须给予尊重。从价值增值的角度来看,一切价值都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组成的生产系统创造形成的,离开系统,单独的生产要素不能产生增值效应。同时,在法律框架以及具体制度安排上保证国有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拥有合法的人力资本权能和权益。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公有资产”(公家人),应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本股权进行划分和界定,对职工个人投资和积累的人力资本份额应在法律上给予正面认可,而且作为股权结构中的股份资本予以确认,并与其他非人力资本产权一样享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比如在《公司法》、《企业法》中定性规定人力资本产权包括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在现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治理结构下,从法律上确立由职工选举产生的职工委员会,体现企业改制前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作为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机构和工作机构的职能,这样,有助于消除物质财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产权结构中的失衡现象。
上一篇:试析《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几个特点 下一篇:经济学视角中的企业组织员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