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重点人才的使用(2)
2017-08-06 06:53
导读: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6年短缺60多万名科
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6年短缺60多万名科技人才;欧洲缺少近200多万名信息人才,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400多万人。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办法吸引人才,如:修改移民法;发放“绿卡”;给高薪;改善条件;建立基金;把研发机构或企业搬到人才集中的国外城市。为帮企业获取急需人才,“猎头”公司业务每年递增15%;大型跨国公司常在名牌大学抢夺“尖子”,甚至抢在毕业前。
三、人才管理
以前,企业战略往往把“物”放在重点,人才则不十分重视,结果往往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人才问题放到战略的高度去思考与运筹。
人才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保持、使用和激励优秀人才,从而提升单位部门企事业竞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人力资本观念,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采用有效的招聘策略。
(一)树立人才资本观念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基本手段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利与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资本运作和价值增值。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所说: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的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者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人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就是一种投资活动,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费用就是人力资本。
1、把人才的“费用支出”列入“风险投资”项目。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资本,因为以节约为原则,而不考虑边际产出。例如,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改革开放后,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我国长期平均工资水平仍然相当低,企业人均培训费用比发达国家差几十倍。经营者要用现代经济学 的边际产出原理确定人才投资。假如聘用一位经理可以增加利润1000万元,那么,即使付出500万元,应该说还是合算的,当然付出的越少越好。对待人才投资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作长期筹划。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是战略性的,因为生产线属于专有资产,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长,风险比较大,但是一旦投资成功,将提供长期效益。实际上,高级人才投资与生产线投资有相似之处,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如果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生产。20世纪8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型企业拔地而起。为了扭转局面,90年代初他们花巨资请哈佛大学的专家作战略质询和实现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199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以年薪150万美元、奖金100万、50万股优先股、4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的高额代价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辛苦努力,1998年公司利润达63亿美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增加对经理人的投入。人才投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包括经理时间和经力投入。高层管理人员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人才。但事实上,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业务水平偏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层管理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笔者2001年秋对某MBA班85名学员所做的组织行为学的问卷调查,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水平如何?”时,结果是“主要骨干受过
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系统培训”的占32.14%;“多数管理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的企业占35.71%;认为“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达41.67%。在问及“本单位是否经常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时,包括联想集团和清华紫光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学员回答“定期进行”和“经常进行”的各占1/4,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缺乏关注,回答为“偶尔进行”。相比之下,成功的国内外企业领导层就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花大约160个小时来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来自公司内部,时由部门领导经过对他们的简历,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仔细考虑后向科纳蒂推荐的。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那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通过电气公司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留住这些人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仅为8%。 3、定期组织人才“盘点”。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资生堂,早在1987年就用电脑存储了7000名员工的证书和技能资料,以适应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日本最大的旅行社,于1991年12月将其12000名员工申报的个人特殊技能,如
外语,体育,唱卡拉OK以及包括驾驶执照,建筑师执照,打字证书等资料全部存入计算机,以便在拓展新业务时“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