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力资本与地区协调发展(5)
2017-08-07 01:09
导读:1.影响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是地区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近代以来,中国地区之间一直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1.影响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是地区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近代以来,中国地区之间一直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沿海和内地发展的不平衡。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为平衡地区发展,对内陆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但改革开放之初,地区之间的差别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又呈不断扩大之势。根据相关的国际比较,中国的地区差距已属于世界上最严重的情况之一。
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必须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遗憾的是,90年代以来,中西部诸省区的增长速度普遍低于东部省区。虽然,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央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投入,但是,与东部省区相比,中西部诸省区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西部各省区GDP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东部的平均水平。
表5 近年来东中西部的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注:a全国平均GDP增长速度为各省区增长速度的平均值,与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别。
如前所述,一个地区的增长不仅决定于实物资本的投入,还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别,与实物资本投入差别有关,也与人力资本投入差别有关。1999年,西部的投资增长率最高,但其GDP增长速度最低;2000年西部的投资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3.45个百分点,但其GDP投资增长率却低于东部1.76个百分点。东中西部GDP增长率的差别部分地可以由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低于东部来解释。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地区合理的产业布局的形成。中西部地区资源富集,耕地、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中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8%;西部天然气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0%,煤炭资源占76%,铁矿资源占52%,锰矿资源占93.3%,铜矿资源占60~73%。中西部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未必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国外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将会以更加低廉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对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构成威胁。只有显著提高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才能保证中国资源性产品的市场不至于丧失,也才能在保持既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而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中西部人力资本投入的不足将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牧业是中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现阶段,农牧业在中西部也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2000年,中西部地区尚由69.0%人口主要依赖于农牧业生存;这一水平比东部地区高15.1个百分点。显然,稳定、、繁荣中西部的农牧业对于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入世之后,中国的传统农业和畜牧业正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事实上,现在国外廉价的农副产品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已经显现。改造传统农牧业,是提高中西部农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根据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的观点,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生产要素,而引进新的现代生产要素必须解决三个:一是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三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如果说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那么,这种差距更多体现在人力资源投入的差别上。人力资本投入的不足将影响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的改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一些产业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资本也越来越关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外部资本的进入,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劳动成本低,2000年,中部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为东部的64.0%,西部为东部的71.5%。中西部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对外部资本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区域产业竞争力不仅决定于劳动成本,还决定于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成本只有与高的生产率相结合,才能产生强的竞争力。因此,外部资本能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不仅仅取决于劳动成本。中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于东部地区,有可能降低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