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劳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
2017-08-23 03:34
导读:2.3 发挥政府作用清除国际劳务输入壁垒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迅速发展,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到2007年为止,
2.3 发挥政府作用清除国际劳务输入壁垒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迅速发展,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到2007年为止,中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建交国家达到165个。随着我国威望与国力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融合,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向纵深扩展。我国现在已有条件、有能力消除国外的各种不公平待遇和障碍,可以全面分享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有关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带来的利益。21世纪初以来,“外交为民”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务输出的国际多边磋商、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保护我国国民在外的权益已是我国外交及驻外使领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充分运用官方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通过加强政府间的谈判和沟通,与劳务输入国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努力解决双方或多方劳务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清除壁垒,签订政府间劳务输出相关协议,争取获得发达国家劳务市场的准入资格,抢占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和空间;与他国达成相互承认职业技术资格及认证的协议,获取人员准入的“通行证”。同时我国政府和国内的行业组织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劳务合作规则。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参与国际上政府间有关劳务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据联合国文告,国际移民组织于2008年1月21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部长级磋商会议,旨在加强劳务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的合作、改善海外劳工的福利。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一个主要亚洲劳务输出国及包括海湾国家、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十个主要劳务输入国的代表研讨了合同工人的现状及发展潜力等议题。这次会议已成为加强区域劳务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世界各劳务输出、输入国借此机会加强了对话和合作,增强对海外合同工人的保护,使劳工流动更好地促进双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进行业务经营时要转变增长方式,以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市场规模,兼顾他国利益,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兼顾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原则,树立“先予后取”,“多予少取”的思想,获得劳务输入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以保证对该国的劳务输出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发展。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4 多方位拓展海外劳务市场
(1)多种渠道并存。我国目前劳务外派规模不大与狭窄的传统输出渠道有很大关系。亚洲劳务输出大国菲律宾、印度、泰国、印尼四国,在对外劳务输出渠道中采用的是政府机构、非官方机构和个人并重,而且官方渠道所占的比重很低,分别仅为4.6%、9.5%、0.9%、6.8%。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享有劳务外派权的国有公司垄断了该项权利。虽然现在企业申请外派经营权的条件有所放宽,但国有企业的比重仍占绝大部分。虽然这种渠道可以保证对劳务输出进行规范化管理,可靠性高,但这种行为造成容易在东道国的市场准入方面受到较大的名额和指标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严重缺乏民间组织及个人的参与和补充,因而很难适应当今国际劳务市场小规模、多层次、多批次、短周期的需求,在输出劳务的具体执行操作方面显得不太灵活。因此,我国应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外开发市场。在政府方面,要利用外商来华投资、洽谈会、外事活动、旅游观光的机会,与他们洽谈对外劳务合作;利用友好城市的关系,由政府出面,将劳务输出作为经济技术合作中的一部分内容来谈;应发挥台联、台办、侨联、侨办、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民间渠道的灵活多样性和拾遗补缺的优势,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动到国际劳务市场上找生意、接订单,并允许我国公民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参与对外劳务合作。灵活的私营企业和个人方式对于劳务输出的作用将会更直接、更有效。
(2)外派工种多元化。我国劳务输出除了传统的建筑、制衣、制造等行业外,还应该看到世界服务业劳务市场广阔。国际医护劳务市场上对护士的需求量极大,如美国的护士空缺率达到18%;沙特阿拉伯卫生部及其所属医院雇佣的外籍医护人员占其总雇佣人数的86%。社区及公共事务服务行业以及家政服务在很多国家也极为短缺,早已捷足先登的菲律宾女佣闻名于世。服务业不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我国唯一欠缺的是
外语水平,刻苦耐劳、积极肯干等优良品质则是世界公认的。因此,只要在语言上进行强化培训,发展服务业的对外劳务输出并非不可能。